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评价与抗性机理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目前危害水稻(Oryza sativa L.)的重要害虫。利用优良的抗虫水稻品种是控制稻飞虱为害的重要措施,而阐明水稻抗飞虱的机理有助于水稻良种的筛选与培育。本研究测定了抗性水稻在分蘖期对白背飞虱的忌避性、耐虫性和抗生性方面的指标,并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与评估;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抗虫水稻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对于综合评价水稻种质资源抗性,筛选和培育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测定不同水稻品种(系)在分蘖期受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前后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和叶片黄化天数来评价耐虫性;通过观测白背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率与成虫寿命来评价抗生性;运用改进的―H‖型嗅觉仪来观测白背飞虱对水稻的选择行为以评价其忌避性;2016年盆栽试验,调查了飞虱产卵情况与种群数量,首次利用雷达图构建了水稻对稻飞虱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片黄化天数与水稻的抗性等级显著负相关(R=-0.824);感虫水稻的黄化天数仅为6.53天,显著低于抗虫水稻;白背飞虱取食抗性水稻后的存活率明显低于感虫水稻TN1;相比抗虫水稻,感虫水稻TN1对白背飞虱的吸引力更强,平均被选择率大于60%;BG276-6和TN1在1h后的差异显著,不符合1:1的比例,具有忌避BG276-6的现象;G577和TN1的组合在1 h和2 h后均差异显著,表明G577也有较强忌避性;雷达图中感虫水稻TN1所展示的面积最小、其抗性也最弱,盆栽试验中受飞虱为害的产卵率为46.37%,显著高于抗性水稻,证实了该抗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2)2017年田间试验,验证了基于雷达图的抗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田间试验中,抗虫水稻相比TN1,有虫量少、受害轻的优势,以水稻79-1163最为突出;白背飞虱数量高峰期时,主要以若虫形态对水稻进行为害,TN1上白背飞虱达到百丛30000头的种群密度,除79-1163低于百丛5000头外,其余水稻的飞虱密度在百丛10000~25000头,这些结果与2016年盆栽试验的结果有相似规律。研究也发现,不同田间抗性鉴定方法的结果稍有偏差,但大体趋势相同;飞虱种群数量与水稻的抗性水平、千粒重和产量有负相关的关系。(3)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筛选出的水稻抗白背飞虱材料79-1163和感虫水稻TN1的叶鞘组织进行定量蛋白组研究,鉴定出6645个蛋白质,其中5891个蛋白质包含定量信息,所定量的蛋白质中,比较组中有261个蛋白的表达上调,155个蛋白的表达下调。对包含定量信息的蛋白质进行蛋白注释、功能分类、功能富集及基于功能富集的聚类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种累及全身多脏器的以中小血管坏死性炎症为病理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城市高层建筑和城市地下工程不断涌现,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随着基坑开挖规模和开挖深度的增大,基坑施工难度
摄影语言的表现,即用摄影的方式传递思想、表达观念。摄影师通过照相机,选择所要拍摄的事物构成画面,摄影师对画面内容的选取包含着自身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切身体验,摄影师根据
研究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eal-time tissue elasticity imaging,RTE)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hear wave
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面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加关注拥有漂亮面孔的人。因此,对于有吸引力面孔的偏好,已经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Patzer(1985)认为,面孔吸
目的:(1)测量C3-C7节段在生理载荷下屈伸活动的6-DOF数据及旋转中心的位置。(2)探索不同性别的正常人屈伸运动颈椎旋转中心位置分布特点。通过探索颈椎生理载荷下的运动特征,
近年来,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阻碍作物高产、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水稻芽期耐盐碱性直接影响盐碱土地区水稻直播的成苗率及最终的产量。因此,研究水稻芽期耐盐碱机制,发掘
随着各种智能无线终端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无线业务量急剧增加,现有无线通信频谱资源的稀缺问题日趋严重。认知无线电能够检测无线信道环境中的空闲频段,对频谱进行
飞速增长的移动网络用户需求给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会对系统容量、频谱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半双工协作中继技术需要在相互正交的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传输带宽的需求变的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传输带宽需求,整个光网络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