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劳动者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需求,进而对我国总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以往学者对私营企业内劳动者收入的研究多集中在管理层,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本研究,很少对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劳动者界定为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在私营企业内没有决策权,在企业的分配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劳动者只能获得工资。对于企业来说劳动者的工资是人工成本,是成本的一部分,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企业所有者必然会想方设法压低人工成本以提高企业利润。工人工资偏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不足,国内需求不足又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先对相关范畴进行了严格界定,之后展开了对劳动者工资现状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讲,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从企业内部分析,劳动者的工资作为人工成本受到利润的侵蚀,主要表现在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社会保险缺失等方面。从劳动者之间的差距分析,私营企业劳动者之间存在行业差距和地区差异。在我国私营企业中不仅劳动者工资偏低,而且劳动者争取工资及相关福利的工资诉求机制缺失。争取劳动者工资福利的主要手段即工会在我国私营企业中普及率较低,难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就难以发挥作用,工会代表劳动者与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本身失去了意义,更不用说集体合同的履行。针对私营企业劳动者的不合理收入,劳动者自身是内因,所以劳动者自身改善现状的动机最大,劳动者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劳动者的联合是主要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如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维护、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企业作为既得利益者没有动力去改善现状,所以企业的努力不是本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