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应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应激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应激是指有机体在受到真实或潜在威胁刺激时,内稳态受到威胁而表现出生理和行为上适应性反应的状态。根据应激刺激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两种类型。其中,慢性应激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应激,它具有反复性、间歇性或持久性,构成了个体难以适应或解决的严重威胁。相对于慢性应激而言,急性应激的持续时间短,强度大,被广泛地运用到关于应激的横向研究中。在生理层面,应激会激活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诱发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心率、血压等变化。在心理层面,应激会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估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疼痛共情则是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它代表了共情的典型表现形式,即个体对他人的疼痛感受、判断和情绪反应。当个体看到或者想象他人遭受疼痛时,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受,并会对受痛个体产生同情、关心等。越来越多的研究以疼痛共情为切入点对共情进行研究,一方面,它在个体生存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神经机制有助于为理解共情的普适规律提供线索。本文旨在分别探明慢性和急性应激与疼痛共情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旨在探究以毛发皮质醇为客观生物指标的慢性应激水平与疼痛共情之间的关系。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共招募了77名健康中国大学生,其中男性41名,女性36名,年龄为20.21±2.00岁。通过观看他人面部接受疼痛刺激的视频后的感受评分测量被试的疼痛共情水平。在疼痛共情任务结束两周后,采集被试的头发样本。通过分析最靠近头皮1厘米的头发的皮质醇浓度衡量个体在完成疼痛共情任务前的一个月累积的慢性应激水平。结果表明,毛发皮质醇与疼痛共情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慢性应激水平强的个体,其疼痛共情水平更低。研究二旨在探究以唾液皮质醇为客观生物指标的急性应激反应与疼痛共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两者关系所包含的大脑功能连接基础。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包含74名健康中国大学生,其中女性33人,男性41人,年龄为20.08±1.93岁。通过Scan Stress范式诱发被试的急性应激反应,并收集整个过程中五个时间点的唾液样本以计算唾液皮质醇浓度。同时,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获取被试在急性应激实验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数据,探讨感知运动网络(SMN)与凸显网络(SN)之间的功能连接包括这两个网络的子网络和子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是否介导了皮质醇急性应激反应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共情任务在应激任务结束后进行,其测量范式与研究一一致。结果表明,皮质醇应激反应与疼痛共情分数呈显著负相关。换句话说,急性应激时唾液皮质醇分泌量越多的个体,随后对他人的疼痛共情就越低。另外,结果还发现SMN与SN之间的功能连接,包括它们的子网络SMNa与SNa之间的功能连接,以及子网络的主要脑区中央旁小叶(PCL)和脑岛(INS)之间的功能连接均与唾液皮质醇应激反应呈负相关,与疼痛共情呈正相关。其中,PCL和INS之间的功能连接中介了皮质醇急性应激反应对疼痛共情的影响。总而言之,本研究从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两个角度均发现了客观应激指标与疼痛共情之间的负相关,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皮质醇急性应激反应与疼痛共情关系中所包含的神经机制,这对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和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贡献。第一,本研究在前人关于应激与共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焦点放到共情的典型类型——疼痛共情,使用具有生态效度的视频任务对此进行测量。这不仅对于更加细致了解应激对共情的影响有独特贡献,而且为解释急性应激后亲社会行为减少提供了独特思路,为缓解应激带来的不良人际反应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本研究既包含了慢性应激水平与疼痛共情的关系,又包含了急性应激反应与疼痛共情的关系,这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不同种类应激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第三,本研究均采用的是可以刻画HPA轴应激水平的客观生物学指标——皮质醇,探讨面临应激时的皮质醇分泌量与疼痛共情的关系,这能为HPA轴这一重要应激反应系统的预测功能提供证据。第四,本研究探讨了急性应激情境下个体内分泌和神经活动的变化如何影响疼痛共情,研究结果为大脑的基础感觉运动区域对复杂的社会认知也至关重要的新颖观点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