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率先在上海部分行业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2013年末,“营改增”在部分行业的试点推广至全国。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从此退出税收制度的历史舞台。这一历时四年,逐省逐行业渐进推行的流转税改革对建立科学发展、市场统一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基于2007~2014年全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建立“强度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营改增”政策的推行对投资、就业、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科学评估“营改增”的宏观经济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营改增”并没有显著地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因为企业调整原有生产经营投资计划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对“营改增”的短暂施行敏感度并不高。与此同时,“营改增”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刺激了就业,也提高了就业人口的整体工资水平。此外,“营改增”还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些发现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