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人口布局,对于合理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地理学、人口学的区域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参考了已有研究成果,以县为统计单元,借助ArcGIS、GeoDA、Geograp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灰色建模系统(IV版)和SPSS等软件,揭示了四川人口密度、人口比重、人口地理集中度、净流动人口和人口城镇化等静态空间分布,利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人口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了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间截面,研究了四川人口空间演化特征,通过定性分析与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空间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人口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经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全省县域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大致沿朝天区、江油市、安县、都江堰市、大邑县、雨城区、汉源县、沐川县和屏山县一线及其以东为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区,呈马蹄形分布,以西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人口密度从盆地核心区向北、西、南三面递减,成德绵经济带及各地级市市辖区人口密度较高。(2)全省净流动人口规模巨大,净流出县域数量和人口规模均远大于净流入县域数量和人口规模,净流出地区在全省广泛分布,而净流入地区则主要在成都、各地级市市辖区以及川西部分县域。(3)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已进入中期阶段,空间分布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较大,成都平原和各地级市市辖区较高,并沿几条主要出川交通大动脉分布。(4)三个年份的洛伦兹曲线偏离均衡线较大,集中化指数分别为0.4419、0.4280和0.4138,均有减小的趋势,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呈均衡发展特征;人口重心均在几何中心的东偏南,并自东偏北向西偏南移动,分别为30.281°N,104.982°E、30.283°N,104.931°E和30.267°N,104.829°E,共计向西移动直线距离14805.764m。(5)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8384、0.8361和0.8260,表明人口分布存在很强的聚集性,但有微弱降低的趋势;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分布总体结构较为稳定,四川盆地是人口分布的核心区,川西山地高原地区为人口稀疏区;成都平原及临近地区,川南的自贡、泸州和川东北的南充、广安市辖区是人口分布的热点区域,川西山地高原地区是人口分布的冷点区域。(6)地形、气候、矿产、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实力、社会消费和人才素质、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结构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县平均海拔、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分布起负向作用,而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有效促进人口聚集。基于以上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