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的进步与推广,加深了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渗透,由此,在我国催生了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由于互联网金融成长时间尚短,存在监管真空现象,与此同时,其处于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作用范围之外,其强劲增长的趋势必然会给传统金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经济调控的效应也会随之减弱。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高度融合乃是必然的趋势,我国主要的经济调控方式——货币政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关注,探讨其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至关重要,有助于为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指导,促使中央银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两方面为探讨对象。第一,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发现其主要表现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与传导渠道的稳定性这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时,先从货币供给可控性这一层面入手,分析其强劲增长的趋势对我国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接着从传导渠道稳定性这一层面做进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其对信贷与利率传导渠道效应的作用。第二,基于对理论结论检验的目的,使分析更加正确,本文选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做相关的实证研究,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等有关变量纳入模型,利用2009年到201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构建模型,分析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产生影响的程度与方式。研究表明,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强劲增长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变化,可控性和可测性有所下降,中介效应减弱。第二,一方面,其不利于中央银行对社会信贷规模的整体把握,信贷传导渠道更难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其也会使得利率传导渠道的效应面临着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说明,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会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就如何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