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这一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处于灭绝的边缘,它已成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的旗舰动物。为了阐明人类活动对黑白仰鼻猴生境和生境利用的影响,从而为保护管理提供翔实的数据以及针对性的保护措施,2008年1月-2009年3月,采用野外观察、测量、实验、访谈、居民调查和统计学等方法对黑白仰鼻猴分布区最南端的龙马山群(26.23°N,99.25°E,海拔2,500-3,600 m)进行研究。
根据调查,过去50年内,龙马山黑白仰鼻猴活动区域的面积从81 k㎡减少到当前的48 k㎡,其中适宜生境仅剩21.7.k㎡。造成龙马山猴群生境丧失的因素包括扩张牧场、开垦耕地、森林火灾、采矿和砍伐等。其中,牧场、耕地、火烧迹地和矿区造成的生境破坏达到19.3 k㎡。至2008年,龙马山猴群活动范围内的火烧迹地面积达9.5 k㎡,多发生在海拔3,000-3,300 m范围。过去50年内,龙马山周围新增耕地面积2.7 k㎡,耕地海拔上限上升超过200 m。2008年猴群活动范围内共有4个采矿点,矿区造成0.24 k㎡的生境丧失,其中有两个是采矿区是近三年新增加的。
人类活动不仅造成黑白仰鼻猴生境的丧失,也干扰了其生境利用。龙马山黑白仰鼻猴回避受干扰的适宜生境(如牧场、矿区、耕地、火烧地等附近的生境)。研究中对猴群的直接观察发现,破坏生境(如耕地、牧场、采矿区)内有人时对猴群的干扰明显大于破坏生境内没有人时的干扰。
人类活动还影响生境的恢复。龙马山猴群活动区域阳坡牧场木本植物的恢复与牧场到最近村子的距离(向导徒步时间)正相关(R2=0.60,F=36.18,n=24,p<0.01)。也就是说,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生境恢复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人口的增长和对森林经济的索取上升。近50年内,龙马山周围自然村从9个增加到15个,人口增长1倍多。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和消耗薪柴的体积(m3)正相关(R2=0.96,F=105.46,n=15,p<0.01)(R2=0.90,F=96.72,n=15,p<0.01)。龙马山周围村民年人均总收入与山上收入正相关(R2=0.995,F=633.73,n=15,p<0.01)。
当前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群生境的保护形式十分严峻。
一方面,对黑白仰鼻猴造成威胁的因素没有被移除:与霍晟2003年对龙马山滇金丝猴生境研究结果相比,6年内适宜生境面积减少1.7 k㎡,减少面积占现有生境总面积的7.3%。而且生境破碎化的情况更加严重。近两年间,猴群已经基本不利用霍晟2003年研究期间重要的生境铜矿山和大村头,这可能源于铜矿山和大村头区域的干扰强度上升或者腰棚子与铜矿山之间生境通道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此外,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人类活动对黑白仰鼻猴的生境利用还会造成严重的干扰;也就是说,有效生境面积还会明显少于现有适宜生境面积。
另一方面,恢复生境的难度很高:不考虑食物总量差异,火烧迹地要恢复近20年才能够达到原始林食物树种相当的水平。与20年前相比,夏季牧场草的牲畜承载量减少了4倍。这意味着为维持当前的生产生活水平,当地人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对黑白仰鼻猴生境利用的干扰因素中,根据本研究结果,采矿如果停止,对猴子生境利用的影响将会下降到一个可以忽略的强度;但如耕地(村庄)的干扰,其影响在当地人不迁出的情况下将难以有效控制。
总之,龙马山位于现存黑白仰鼻猴种群分布的最南端,也即灭绝的最前沿,如不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迅速有效的保护,龙马山猴群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短期内通过改善管理措施减少对黑白仰鼻猴生境和活动区域的破坏和干扰,还要尽早实施一些必要的恢复生境及生境通道的措施;长期而言,只有有效减少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对森林的依赖,降低当地人口密度才能保证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种群的长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