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腕关节不稳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中的价值,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腕关节韧带长度随运动变化的解剖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通过螺旋CT进行三维重建技术建立正常人的腕关节韧带解剖数据:选取成人男性健康志愿者5例10只手,采用东软16排螺旋CT进行SSD重建,测定5条腕关节韧带(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腕骨间韧带、桡腕韧带)在中立位、腕尺偏40°、桡偏20°、掌曲90°、背伸80°5种状态在腕骨附着点间距的变化。2.观察舟月分离模型及行关节融合术后腕韧带长度的变化:采用8只新鲜冷冻尸体上肢,采用东软16排螺旋CT进行SSD重建,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分、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分、桡舟头韧带建立舟月分离模型,将造模后腕舟骨—大、小多角骨用克氏针贯穿固定,行STT骨融合术。在造模前、舟月分离模型后、行关节融合术后3种条件下,分别测定上述5条腕关节韧带在中立位腕骨附着点间距的变化。3.普通X线和螺旋CT对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诊断比较:比较25例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患者腕x光片和螺旋CT图像对骨折和关节脱位的诊断结果4.采用三维螺旋CT重建技术指导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病例术后腕功能恢复状况进行随访:选取20例诊断为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并通过采用三维螺旋CT重建技术指导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术后腕功能恢复状况的随访,采用Gartand和Werley评分系统将功能评定为优、良、中、差,并评价是否具有腕关节不稳残留结果:1.正常人的腕关节韧带解剖数据:桡舟头韧带附着点间距中立位时为15.1土1.7mm,在尺偏和背伸时出现增长,在桡偏和掌曲时表现缩短;长桡月韧带附着点间距为9.0±1.2mm,在尺偏和背伸时出现增长,而在桡偏和掌曲时表现缩短;尺头韧带附着点间距为25.7+2.0mml,与桡舟头韧带和长桡月韧带不同的是其在在桡偏和背伸时出现增长;背侧腕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和止于大多角骨部分间距分别为为4.6土1.5mm和33.0+3.6mm,这两条韧带在任何状态伸缩变化都很小,但是止于小多角骨部分在不同状态伸缩明显增大;背侧桡腕韧带附着点间距在中立位为17.2士1.3mm,与桡舟头韧带的伸缩相反:在尺偏和背伸时出现缩短,而在桡偏和掌曲时表现增长。2.上肢标本造舟月分离模型及行关节融合术后韧带长度的变化:5条腕关节韧带附着点间距在中立位较正常人无明显改变;制作舟月分离模型后桡舟头韧带和背侧腕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附着点间距较造模前明显增大(P<0.05),在行关节融合术后附着点间距较造模状态明显缩短(P<0.05)。长桡月韧带附着点间距虽然在造模后出现增长,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关节融合术后附着点间距较造模状态明显缩短(P<0.05)。3.普通X线和螺旋CT对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腕关节不稳诊断比较:螺旋CT对25例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病例均发现了骨折,并发现了其中18例骨折合并脱位,与追踪后临床资料符合率为100%。普通X线在诊断骨折中漏诊了3例,占整个病例的12%而对骨折合并脱位则漏诊了5例,占整个病例的20%。4.采用三维螺旋CT重建技术指导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病例术后腕功能恢复状况随访:采用Gartand和Werley标准发现腕关节功能优为8例,良为8例,中为2例,差为2例。2例仍存在腕关节不稳。结论:三维螺旋CT重建技术较普通X线在诊断骨折,特别是诊断骨折合并脱位中具有优势,能够降低漏诊率,并且能够提高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病例术后腕功能恢复和降低腕关节不稳的残留率,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腕关节不稳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利用三维CT重建扫描建立的腕关节韧带长度变化数据可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腕关节不稳提供可靠的量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