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建设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体育强国。国家陆续颁布、出台了“全民健身指南”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措施,来保障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教师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决定着学生成长的高度与宽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非常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回到中学阶段,该阶段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快速发育成熟,正确的“三观”也逐渐夯实形成,该阶段的中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关键,而中学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其对体育的看法和对体育的践行程度,不仅会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生理、心理的健康发育。因此,本研究以成都市城区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以中学教师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锻炼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自编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成都市城区中学教师的体育价值观情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差异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对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Spearman)和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多元回归),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由健康促进、人际交往、调节心理、爱国主义、休闲娱乐、教育培养和体育消费7个维度构成,其中健康促进价值观得分最高,居于核心地位,其余体育价值观各维度均值得分也都在4.0以上,表明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倾向,并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2、通过对成都市不同类别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女性中学教师除健康促进价值观之外,其余维度都显著高于男性中学教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BMI的中学教师在体育价值观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教学科目的中学教师在休闲娱乐、健康促进、人际交往和体育价值观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健康状况的中学教师除了体育消费和爱国主义价值观外,都具有显著性差异。3、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中学教师平均每次锻炼强度为中小强度、每次锻炼时间持续约半小时左右、每周锻炼频率约为2—3次,通过计算发现其整体运动量属于低程度体育参与(小运动量),并且“体育人口”率不高。同时调查还发现,成都市中学教师的锻炼项目以步行和跑步为主,锻炼场所多在校内运动场馆和附近公园,锻炼形式则喜欢独自一人和与亲朋好友结伴而行,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压力大没时间参与和自身不良生活习惯。4、通过对成都市不同类别中学教师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男性中学教师在锻炼强度上显著高于女性中学教师,在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上显著低于女性中学教师;不同年龄段的中学教师在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和整体运动量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BMI和不同教学科目的中学教师都在运动量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健康状况的中学教师则在锻炼时间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成都市城区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情况之间总体上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其中,锻炼强度与教育培养、体育消费和健康促进价值观,锻炼时间与休闲娱乐和调节心理价值观,锻炼频率与休闲娱乐、体育消费和爱国主义价值观,运动量与健康促进、休闲娱乐、调节心理、体育消费和爱国主义价值观,都具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锻炼频率与教育培养价值观具有显著的负向线性关系。在其他维度上,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之间无显著的线性关系。最后,分析还发现: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具有预测和影响作用。依据调查与研究结果,为有效促进成都市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形成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促进中学教师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2、加强体育知识培养,改善中学教师体育观念;3、注重全面提高不同类型中学教师对体育的价值认识;4、借助“互联网+体育”,探索中学教师体育兴趣培养的新方法;5、落实相关政策,促进中学教师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6、建设和开放更多场馆资源,创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7、重视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锻炼的预测和促进作用,培养终身体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