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交易(securities margin trading)又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者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那些具备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一定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者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包括两种形式: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以及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融券制度作为一种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金融市场中。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融资融券交易一般具有价格发现、稳定市场、增进市场流动性等功能,这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2010年3月31日启动融资融券业务,从此我国证券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外,我国融资融券市场交易量也随着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而急剧扩大。融资融券利用杠杆效应以实现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成熟度的金融市场中表现不同,具体的,在发展比较成熟的市场中,融资融券的这种杠杆效应能够对证券市场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而在监管薄弱、投资者也不够成熟的市场中,融资融券的杠杆功能却会增加市场波动性,甚至造成金融泡沫。在股价出现大幅变动、趋势投资者纷纷追涨杀跌时,融资融券的杠杆效应会进一步加剧股价的变动,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在2014年年末,券商股开始急剧上涨,使得市场结构变得很不稳定。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我国股票市场是在剧烈震动中度过的。券商股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市场狂热,在杠杆资金使用的同时,券商股股价以及指数的波动率急剧扩大。2015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迎来了一波"疯牛"行情,与此同时,融资融券余额也急剧膨胀;而到了 2015下半年,中国股市一路下行,由"疯牛"转为"疯熊",两融余额也出现了迅速下滑的态势。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股市疯牛和闪电熊的重要原因之一均是杠杆的过度使用。极高水平的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融资融券交易究竟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是否是我国股市波动的罪魁祸首,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理论上研究了我国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阐明我国两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了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制。实证部分以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26日期间上证综合指数的日频数据以及沪市融资融券数据为样本,首先探究上证综指成交量与沪市两融成交量、上证综指收盘价与沪市两融余额之间的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其次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探究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性之间是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建立GARCH模型,在方差方程中加入融资余额序列及融券余额序列,通过其系数大小及其显著性,可以判断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程度及方向。结果表明融资交易对我国股价波动率的影响比较显著,但数据从绝对数值上来说很小,对股市波动性的增强效果微弱;而融券对股价的波动性影响不具有显著性。综合经验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规模局限、融券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健全等是其主要原因。根据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个相关的政策建议:扩大标的证券范围,增加其品种和层次;适当调整交易制度,从而使融资融券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的功能;培养投资者的做空理念;大力推进"转融通"制度建设;加强证券公司内部体制建设;积极推行融资融券的信用体系建设。此外,本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融资融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流量指标之间有着某种规律性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究竟怎样以及作用机制如何是今后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另外,今后尝试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纳入同一模型之中,分析二者在做空机制中的各自影响,对比不同做空工具的利弊,探究完善机制,也是本文待改进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