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临床常见的骨肿瘤之一,是具有易复发性和潜在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占骨与软组织肿瘤的3%~8%。GCT多侵犯长骨末端,以膝关节周围最为常见,骨盆GCT临床较为少见,约占所有GCT的1.5%-6.1%。GCT同时具有良性肿瘤细胞学特征和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存在较高的术后复发率及可能的远处转移,当临床医生将GCT作为良性肿瘤对待时,往往存在肿瘤切除不彻底,GCT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当临床医生将GCT作为恶性肿瘤对待时,往往存在肿瘤切除范围大,损伤重要组织器官,牺牲了肢体功能。因此,正确认识GCT,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肢体功能是临床医生追求的治疗目标。骨盆GCT在具有肢体GCT特征的同时,因骨盆解剖结构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神经、血管、骨盆环及髋关节等系列问题,且骨盆肿瘤往往发生部位深在,就诊时间较晚,存在临床症状时,肿瘤巨大,切除困难,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骨盆GCT的治疗具有挑战。另一方面,由于骨盆GCT临床发病率较低,文献报道的骨盆GCT治疗结果数据较少,导致临床治疗决策中可以参考的资料较少,且在对肿瘤病灶进行术前评估时缺少必要的评价系统这就使得GCT的临床治疗多依赖医生个人经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各种治疗方式治疗后临床效果报道各异。本研究的目的是:1.回顾性分析多中心骨盆GCT临床病例,探讨骨盆GCT临床治疗策略;2.创建骨盆GCT临床评分系统,回顾性分析多中心骨盆GCT患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以对评分系统进行初步临床验证;3.探寻骨盆GCT肿瘤组织生物标志物,探索建立骨盆GCT血清蛋白诊断模型。回顾性分析骨盆GCT临床病例,收集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Giant cell tumor team of China,GTOC)临床病例,时间从2001年到2013年,涉及全国五家骨肿瘤治疗中心,包括济南军区总医院、天津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收集经过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善的骨盆GCT病例29例,对29例患者依据肿瘤部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患者一般性资料、肿瘤控制情况、肢体功能情况等参数。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影响骨盆GCT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的众多因素中筛选出相对重要的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进行分值计算,创建骨盆GCT临床评分系统。筛选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六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且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的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38例,依据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分析评分与手术方案、术后功能、临床预后的关系,验证评分系统的准确性。收集骨盆GCT患者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血液标本,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对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切片进行MALDI分子成像对比研究,对比研究骨盆GCT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血清蛋白质谱。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显示,髋臼区的骨盆GCT手术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常见、肢体功能差。29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复发,包括1例病灶内手术的患者和2例整块切除的患者。接受病灶内手术的8例患者,肢体功能MSTS评分平均得分为25.4分,21例接受整块切除的患者平均肢体功能评分为21.9分。1例接受病灶内手术的患者和6例接受整块切除的患者出现了手术并发症。基于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的骨盆GCT临床评分系统包含4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具体包括:(1)肿瘤部位:非髋臼区(1分)、髋臼区(2分)、同时累及非髋臼区及髋臼区(3分);(2)肿瘤大小(在标准正位骨盆X线片上将半骨盆九格均分):肿瘤大小占1格(1分)、肿瘤大小占2格(2分)、肿瘤大小占2格以上(3分);(3)软组织肿块:无软组织肿块(1分)、软组织肿块存在皮质骨一侧(2分)、软组织肿块突破双侧皮质骨(3分);(4)骨盆环连续性:骨盆环连续性正常(1分)、非负重区受累(2分)、负重区受累(3分)。评分系统评分合计最低4分,最高12分。多中心38例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评分平均为(7.8±2.6)分,低分组(4~6分)12例、中分组(7~9分)17例,高分组(10~12分)9例。三组之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年龄构成比及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切除方式、重建方式、复发、并发症及MSTS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评分患者接受切除术可能性大,多需要重建,术后局部控制好,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术后功能差。采用MALDI分子成像技术对比骨盆GCT肿瘤组织与瘤旁组织的切片分子成像,发现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峰,分别是3198.437Da、3329.489Da、3904.425Da、4747.853Da。本研究中使用了弱阳离子交换磁珠、疏水磁珠和铜离子螯合磁珠,将骨盆GCT患者血清样本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比对时发现了12个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峰,分子量分别为4209Da、5904Da、7764Da、9285Da、5904Da、1466Da、3263Da、4209Da、7764Da、4371Da、4209Da、9285Da。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髋臼区域的骨盆GCT的外科治疗很难选择,髋臼区GCT手术并发症常见且肢体功能一般较差。相比整块切除术,病灶内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局部肿瘤控制,并获得更好的术后肢体功能。创建的骨盆GCT临床评分系统涵盖了影响骨盆GCT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的主要因素,对于肿瘤切除、重建方式及预后判断具有临床指导价值。MALDI分子成像技术和MALDI-TOF MS血清蛋白质谱分析是检测发现骨盆GCT的组织切片生物标志物和血清差异蛋白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