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同时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应用食物剔除法治疗IBS-D,并进行疗效的评估,目的在于探求一种简便、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IBS-D的方法。方法:1、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来明确诊断的IBS-D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比较两组之间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3、对存在食物不耐受的IBS-D患者,应用食物剔除法治疗12周,并对IBS-D患者在12周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生活质量量表(IBS-QOL)以及症状严重程度的问卷调查,并对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从而对食物剔除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IBS-D组有男性30例,女性38例,对照组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两组之间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2值为0.008,P>0.05);IBS-D组年龄为54.82±17.75岁,对照组为53.23±16.56岁,两组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值为0.46,P>0.05)。2、68例IBS-D患者中,至少存在一种食物不耐受的有55例,总体阳性率为80.88%;对照组有13例存在食物不耐受,总体阳性率为32.50%,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值为25.28,P<0.01);两组男女之间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IBS-D组χ2值为1.98,P值为0.16,P>0.05,对照组χ2值为0.33,P值为0.56,P>0.05)。3、两组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前四位均为小麦、蛋清/蛋黄、牛奶、大豆,两组的西红柿、猪肉、鸡肉阳性率均为0。4、饮食治疗12周后,IBS-D患者症状总评分由治疗前的(8.25±2.97)分,降至(3.13±3.52)分(t值为11.107,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泻频率、腹胀程度、大便形状、苦恼情绪自我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t值分别为12.429、11.016、5.685、5.558、7.681、11.065,P值均<0.01);治疗前男女患者之间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942、0.462、-0.093、1.774、1.969、1.813、1.424,P值均>0.05)。5、IBS-D患者IBS-QOL评分总分由治疗前的(57.95±11.34)分,升至治疗后的(71.22±9.27)分(t值为-18.595,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健康忧患、挑食、社会功能、人际关系七个范围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t值分别为-13.159、-13.325、-9.796、-16.148、-15.701、-13.121、-11.268、-18.595,P均<0.01);治疗前男女患者之间七个领域评分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008、0.995、1.214、0.700、0.220、1.276、1.806、1.167,P值均>0.05)。6、54名IBS-D患者(1名患者失访)中有61.11%(33/54)显著改善,24.07%(13/54)有所改善,14.81%(8/54)无效,总有效率为85.19%(46/54);其中男性患者有效率为86.36%(19/22),女性患者有效率为84.38%(27/32),男女患者之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为0.04,P值为0.84,P>0.05)。7、IBS-D患者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3,P<0.001)。结论:1、IBS-D患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提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IBS-D的发病机制之一,两者具有相关性。2、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不仅存在IBS-D患者中,同时在人群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提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可能不仅与IBS-D具有相关性,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的发生相关;或者仅仅存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情况,而不一定引起不适症状和疾病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探究。3、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进行食物剔除法治疗,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升高,说明该方法治疗IBS-D是有效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