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亚里士多德至善观与孔子至善观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情感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冲击,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面临着道德价值多元化及主体间伦理价值不可通约的伦理困境。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关涉的主要问题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生活”。因而对至善的研究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对当代伦理困境做出一定的回应。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作为中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分别对至善进行了思考,但由于二者分属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至善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因此在伦理视域下对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至善观进行对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对中西方当代的伦理难题做出回应,还有助于对中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异同进行探析。笔者将以《尼各马可伦理学》和《论语》为核心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至善观从至善的内涵、德性与至善的关系、至善人格化的体现和至善与外在善的关系四大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比较。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论传统下将至善归为幸福,幸福作为灵魂的合德性的活动,其最完善的形式是沉思,对人而言可实现的幸福生活是一种以沉思为主并与道德德性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孔子,作为周代文化礼仪的追随者,将至善归为道,道是天的意志的体现,道落实于人即成为德,所以德是天道的彰显,对孔子而言,好的生活就是一种体现道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至善观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对生活的最高目标的明确,对德性的重视,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则体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建立于灵魂的理性活动,但孔子至善的始点是仁爱。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至善观虽各有特色,但二者作为中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典范,对当今人们的德性观、家庭观、财富观都有极大的启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