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念珠菌定植与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IC)之间的相关性,探究IC发生的风险因念珠菌定植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的原因,并找寻引发IC的可能来源,为临床评估IC发生的风险及选择有效的念珠菌监测部位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对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111名患者进行多部位的(痰液、粪便、尿液、皮肤、无菌体液)念珠菌常规培养,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分离到的念珠菌进行多态性微卫星基因分型(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PMMs)。第二部分,2012-2015年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集患者不同身体部位(尿液、粪便、痰液、无菌体液)来源的念珠菌203株(85株白念珠菌、62株光滑念珠菌、56株热带念珠菌),研究不同来源念珠菌毒力因子的表达情况,包括生物膜、菌丝、蛋白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结果:尿液标本培养阳性的患者(23.3%vs.2.5%,p=0.001)和粪便标本培养阳性的患者(13.6%vs.0%,p=0.010)较其培养阴性的患者更易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而呼吸道(10.0%vs.5.8%,p=0.503)和皮肤(33.3%vs.6.5%,p=0.056)定植与否和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基因微进化常发生于肠道(2/8)和尿道(4/8)定植的念珠菌。此外,7株引起IC的念珠菌,其可能的感染来源分别为粪便标本(2/7)、尿液标本(4/7)和痰液标本(1/7)。热带念珠菌中,尿液菌株(P=0.033)和粪便(P=0.015)菌株较痰液菌株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非侵袭性的菌株较侵袭性的菌株有更高的溶血素活性(P=0.011);白念珠菌中,痰液菌株较粪便菌株产生更强的蛋白酶活性(P=0.037),侵袭性菌株较非侵袭性菌株产生更强的磷脂酶活性(P=0.037)。结论:念珠菌定植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无害的定植菌到致病菌的这种转变是念珠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毒力因子的表达在致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来源的念珠菌存在某些毒力因子表达强度的不同。基因微进化常发生在粪便和尿液来源的念珠菌。尿液和肠道定植的念珠菌更有监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