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已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不可缺少的手段。但由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有时作用并不明显。本文选择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国内不少学者已经对银行信贷渠道做了研究,但从搜索到的研究文献看,多数是着重于技术层面分析。其中很多文献是使用各种数量方法,来论证信用渠道(包括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哪个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无一定论。本文避开这一争论,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和我国金融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经营环境等变化的角度去考察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
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货币传导渠道受到体制上的阻塞。过去的较长时期内,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信贷渠道或直接通过中央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实现政策传导,或中央银行调控商业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实现政策的传导。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正如本文第三章第二节所分析的那样,在理论上,银行趋向于减少向企业贷款,企业也将减少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而增加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从而银行信贷渠道将会出现明显弱化。但是从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和银行经营实践来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并没有出现弱化,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就不得不从我国经济、金融的体制变迁和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了。
在信贷渠道作用增强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更加理性。他们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于之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与央行货币政策的初衷有了相当大的不一致,从而对货币政策的阻滞作用更强,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偏差,作用不明显。
本文通过对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和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特点的研究,从信贷传导渠道的角度找出货币政策受阻的具体原因,提出疏通信贷渠道的措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更加准确地认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特点,制定更加可行的调控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