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食糖来源,近年来由于受农业资源条件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影响,我国甘蔗产业生产成本高涨,比较效益低下,并面临着国内糖价随国际糖价下滑、和大量配额外原糖盲目无序进口的双重冲击的形势;同时也面临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一些产业和经济体开始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并逐步进入机械化、智能化和互联网+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甘蔗的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的竞争力开展研究,结果如下:1、对我国甘蔗主产区5个省采用调查问卷面对面交谈和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甘蔗生产规模偏小,户均种植面积约5亩;种植行距以1.2米以下为主,51.95%农户采用牛工培土,机械收割率不到1%,机械化程度低;近几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约2300-2400万亩,产糖量约1100-1300万吨,规模和糖产量与泰国相近,继巴西和印度之后排名世界第三;甘蔗生产成本约2150-2300元/亩,平均亩产4.8吨,蔗糖生产成本约4400-4800元/吨,约为澳大利亚、巴西的2倍多;甘蔗的含糖量和出糖率分别为13.8%和12.1%,略高于泰国的11.6%、10.5%,低于澳大利亚15.5%、14.2%;蔗糖贸易在国内外价差巨大且关税保护不足的情况下,近三年原糖进口约400万吨,贸易逆差大,严重冲击国内蔗糖产业。2、案例分析:以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为例,2013/14榨季其蔗区面积约33万亩,平均亩产5.25吨,蔗糖含量14.55%,出糖率12.73%,在国内同行属于领先水平。但是其品种单一化严重,ROC22占9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的60%左右;平均单产高于世界平均的4.8吨/亩,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相近;蔗糖分和出糖率高于泰国,与巴西持平,低于澳大利的15.5%、14.2%;当榨季每吨白砂糖含税成本5317.86元,销售亏损684.64元。直接折射出我国甘蔗产业除单位面积产量和蔗糖含量与世界主要产糖国接近之外,在品种结构、蔗区规模、加工品质、制糖成本等方面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3、试验验证:在甘蔗主产区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一个1500亩的甘蔗生产农场,3年的生产实践结果为:机械化生产模式下平均亩产为5.64吨,比常规生产模式的5.93吨减产了0.29吨;平均每亩收入为2368.8元,比常规生产模式下少收入121.8元,而生产成本比常规生产模式下节约了331.62元。因此,机械化生产模式下,每亩的净利润为136.86元,比常规栽培模式的-72.96元增收了209.83元。并初步筛选出了福农38、柳城05-136、粤糖55等3个在粤西地区相对适宜机械化栽培的品种;验证了我国机械化收割环节的含杂和损失与国外情况相当。但整个农场与世界糖主产国相比仍然没有竞争力,主要原因是农场规模太小,农机具闲置率高,农机与农艺并未完全融合。从侧面表明新形势下可通过扩大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提高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4、针对当前形势,我国应尽快推进甘蔗产业的结构性改革,整合土地资源,加强土地整治与规划,深挖节本增效潜力:一是推动土地流转和规划、强化水利建设和地力恢复工程,开展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机补贴力度,鼓励成立甘蔗生产和农机合作社,大力发展专业种植户和糖厂租赁承包土地,实现企业化的专业化经营。二是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指导建设优良苗圃、优化品种构成和熟制搭配,加快推广福农38、柳城05-136、柳城03-1137、桂糖29、粤糖55等高产、高糖、适应机械化栽培的品种,丰富蔗区品种遗传多样性;同时加快健康种苗、抗旱节水技术、现代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应用推广。三是构建糖料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化解食糖“价差驱动型进口”导致中国食糖产业“产量增、成本增、高库存与高进口”并存的困局;在主产区开展甘蔗种植直补试点,并严格限制配额外进口食糖,保护国内食糖产业。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在5-10年内每吨甘蔗降低成本100-120元,吨糖成本降低1000-1300元,大幅度提高我国甘蔗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