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为土地生态管理提供依据,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保障和恢复农牧交错带区域的生态安全,应该构建适合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文章选取了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宁夏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对象,在生态学、景观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土地利用生态问题,研究了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性、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结论如下:1)第一章主要对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性评价、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及应用区域进行归纳整理。2)第二章就理论依据和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3)第三章主要在分析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做出分析。主要土地利用生态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壤盐渍化。4)第四章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计算1989-2010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特征,揭示研究区多年土地利用变化数量、方向及时空规律,为多目标规划模型提供基础数据和对比优化数据。得出的主要结论为:①自1989-2010年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看,林地、草地、旱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入大于转出;水田从转入为主变为转出为主;水域面积每期都有转入转出,总量变化不大。②从景观格局来看,研究区景观破碎化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都呈减小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大趋势。5)第五章甄选了坡度、土壤及其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状况等生态因子,借助GIS技术,评价了研究区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状态。其中,根据宜耕地空间适宜性评价,将研究区宜耕地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临界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根据宜林地空间适宜性评价,将研究区宜林地分为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根据宜草地空间适宜性评价,将研究区宜草地分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临界适宜区,并对各类适宜性等级面积和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土地利用适宜性空间分布状态。6)第六章采用解译数据、社会统计类数据和DEM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计算以乡镇为单位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态,采用AHP和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确定生态安全等级,并将计算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分为五个级别: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区、土地利用生态较安全区、土地利用生态临界安全区、土地利用生态不安全区和土地利用生态极不安全区。主要结论为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土地利用安全性空间分布状态。7)第七章通过多目标规划和GIS手段,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发展方向给予优化调控。最后,文章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态为基础,综合土地利用适宜性状况、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构建研究区耕地、林草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和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