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果(1918-2004),原名蔡濯堂,祖籍江苏镇江,是香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40余年,翻译了20多本著作、60多首诗歌和诸多(many)短篇。除了翻译实践外,思果还从事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等多个相关领域,从而使其翻译观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性,且由于他的翻译观坚持对纯正中文的追求,反对现行的中文西化,所以对现代译文中翻译腔严重的现象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思果的翻译观也因为只谈技巧欠缺理论而招人诟病。思果的翻译批评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将其系统化,理论化有助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同时对中国现代翻译批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价值。本文选择了思果在晚年采用印象式批评法选评一套名著名译中的译注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套名著译评在很高程度上还原了其翻译观的全貌,我们将通过对译注的研究总结出思果翻译批评思想的特点并尝试探索思果翻译批评思想背后的理论基础与原则。首先本文将通过对这套丛书中的译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回答两个问题:一、思果的翻译批评倾向性和原则是什么?二、思果翻译批评思想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们先将五本选评中所有译注分为两类:语言相关评注和对非语言内容的评注,其中我们将结合思果的翻译批评标准以及德国翻译学理论家Wolfram Wilss所提出的翻译批评框架将语言相关评注分为四类:“贴切的”的批评,“正确的”批评,“不贴切的”批评,“错误的”批评,然后再按照评注对象又将其分为字词翻译,句子翻译,翻译策略及无法分类四类。在对语料分类统计以及比较之后,我们发现思果翻译批评主要有以下两个倾向:一、思果的对五本名著名译的评注依然是以对字句的评注为主,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译者修养等其他翻译相关问题的批评为辅。二、思果在评注中偏向于赞同,少有否定性的批评,这与他所选的译本也是相关的,唯独对傅东华所译的《飘》提出不少不同看法。之后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对思果的翻译批评思想进行系统性归纳得出思果翻译批评思想的原则。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思果的翻译研究著作,分析思果翻译批评思想形成的动因,归纳出思果翻译批评背后的理论基础,并尝试提出思果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今后的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