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传播学这一特定角度,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以传播的过程来组织全文,并结合《儒林外史》的传播实际,梳理了《儒林外史》在二十世纪的传播情况,归纳了《儒林外史》在二十世纪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儒林外史》在二十世纪的传播规律,提出了有效传播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儒林外史》的传播在二十世纪产生的回响及其意义。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的传播途径,除了传统的书籍媒介、戏剧媒介,绘画媒介,又有伴随科技进步而新出现的各种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和交叉使用,使《儒林外史》在二十世纪的传播比起上个世纪更加广泛深入,更全面、充分地展示了作品的魅力;但与明清其他几部古典小说名著相比,《儒林外史》的传播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及,本文分析了各方面的原因。另外,研究者作为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是《儒林外史》传播的主力军。 二十世纪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接受,延续上个世纪的“穷极文人情态”说和“功名富贵”说,并进一步将表达具体化,如:“批判八股科举”说,“揭露社会黑暗”说,“抨击封建礼教”说,“文化反思”说以及“探寻知识分子出路”说等等,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儒林外史》的精神内涵。“文革”期间还有一种“反儒”说,现在已被否定。对主题的接受反映着《儒林外史》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受众眼前,以及在接受者心目中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有密切联系。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的传播效果突出地表现在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方面,它的批判现实主义,它的知识分子题材,它的淡化情节的结构,它的讽刺手法,它的客观白描的语言,对近代、现代、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的传播范围远及海外。海外传播的形式主要是全译本、节译本、大百科全书的介绍以及研究论著。本文归纳了海外传播的情况,并从传播学的观点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