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外周动脉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发病及死亡密切相关,高血压是外周动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中国高血压患者中,外周动脉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还未有报道。方法2004-2005年,我们在中国农村7个社区对年龄40-75岁人口进行了一项横断面调查,共筛查了4,716名高血压患者和833名年龄、性别匹配的非高血压对照。外周动脉病定义为:任何一侧下肢踝臂指数(ABI)≤0.9,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既往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及服用降压药史。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中(n=4,716)外周动脉病的患病率为8.7%(n=408),无高血压的对照组中(n=833)外周动脉病患者占5.0%(42),低于高血压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4)。高血压患者中,有外周动脉病者与无外周动脉病者相比,年龄更大,(61±8.6 vs 58±8.6岁,P<0.01),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携带更多,包括血压增高(170±22.6 vs 167±22.7 mmHg,P<0.01),脉压增大(72±19.7 vs 68±18.9 mmHg,P<0.01),血糖增高(5.8±2.2 vs 5.6±1.7 mmol/L,P<0.05),总胆固醇增高(5.7±1.3 vs 5.5±1.1 mmol/L,P<0.05),血浆尿酸增高(355±98.0 vs 293±86.2 m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了年龄、性别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外周动脉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史(OR=1.65,95%CI 1.18-2.29),脑卒中病史(OR=1.50,95%CI 1.12-2.00),血浆尿酸(OR=1.21,95%CI 1.10-1.59),总胆固醇(OR=1.12,95%CI 1.10-1.59)。结论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中国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病患病率,并且发现外周动脉病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独立相关。目的探讨中国老年人群踝臂指数(ABI)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05年8-11月,在参加“青岛港健康研究”的人群中,挑选年龄大于55岁,既往无冠心病,脑卒中,周围动脉病史507人,进行颈动脉超声及四肢血压的检查,同时完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调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mm,或局部斑块形成;ABI<0.9定义为踝臂指数(ABI)减低。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踝臂指数(ABI)明显减低,ABI<0.90的比例增加(P<0.05);年龄更高,收缩压,脉压增高,BMI增大,血糖增高;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增加(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性别,血脂,血糖,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后,踝臂指数(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OR=0.10,95%CI 0.02-0.42,P<0.01)。结论踝臂指数(ABI)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目的外周动脉病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损伤性疾病,血管壁病变是其发病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VEGFR)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重建以及毛细血管腔的形成,并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血管发育、重构及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年龄在40~75岁,均为汉族,彼此无亲缘关系,分为外周动脉病组(439人)和对照组(1,517人)。根据既往病史及踝臂指数(ABI)≤0.9诊断为外周动脉病,对照组为0.9<ABI≤1.3的“健康人”,无外周动脉病及其他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利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VEGFR-2基因2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外周动脉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外周动脉病组rs2071559 C等位基因频率及TC和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s1870377 T等位基因频率及AT和TT基因型频率也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rs2071559 C等位基因及rs1870377 T等位基因仍然与增加的外周动脉病患病风险相关(OR 1.62,95%CI:1.21~2.17;OR 1.63,95%CI:1.15~2.31),P<0.01。结论VEGFR-2基因多态可能是外周动脉病的易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