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由于忽视养殖管理,致使养殖设施、养殖技术等细节的不同,容易在养殖环境、投入品、操作过程中引入各种危害,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还偶发质量安全问题。而我国目前的标准对于大菱鲆养殖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不强,不能与实际的养殖生产对接。因此,根据良好农业规范(GAP)原理,在调研国内大菱鲆养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殖过程中对大菱鲆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适用性及可操作性更强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具体的控制措施形成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质量安全控制规范》。1、养殖环境对大菱鲆质量安全的影响表现在养殖环境和养殖场布局所产生的污染危害、养殖车间及养殖池建设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了应按探储量限量开采深海井水,场址选择时应对周围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规定了养殖场区的具体布局,养殖车间及养殖池的建造及布局以适合不同规格大菱鲆的生长等具体措施。2、苗种质量直接影响成鱼养殖的效果,而苗种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可能很难消除。因此提出了定期引进亲鱼,选择亲缘差异较大的亲鱼进行繁殖,加强育苗及生物饵料培育系统的消毒工作,苗种选购应对渔药残留、微生物、寄生虫等进行全面检验,养殖过程中应进行有计划的选育工作等控制措施。3、养殖水体调控不合理会限制大菱鲆的生长活动,水质因子不适宜及其变化会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甚至诱发疾病。提出了适合不同规格大菱鲆的流水量、养殖水位、换水频率,对水样采集工作进行了规定,确定了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悬浮物、化学耗氧量(COD)、非离子氨、亚硝酸盐、菌落总数、致病性弧菌、重金属10项大菱鲆养殖日常水质监测指标及其标准值与监测方法。4、饲料的种类、成分、颗粒度、水中稳定性会对大菱鲆的摄食、生长及水质产生影响,饲料中的携带的病原、重金属等危害与大菱鲆患病及其安全性息息相关。提出了养殖全过程应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采购除了对感官指标、水中稳定性进行考察之外,还应对饲料进行理化及安全指标进行全面检测,提出了不同全长大菱鲆适宜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粒径及投饲率,规范了饲料投喂操作及相关消毒工作。5、渔药的不正确认知和使用,以及鱼病治疗的不正确操作会使渔药对大菱鲆产生毒性或使其产生耐药性,甚至在大菱鲆体内残留,影响产品安全。渔药采购应明确采购范围,审核渔药厂家,定点采购,并定期检测,对药品的贮存提出了要求,鱼病治疗应先确定病因,对症施药,比较了常用消毒剂的效果,提出了两种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建立的渔药残留监控计划增加了养殖过程的控制,也完善了检测标准。6、养殖操作中存在大菱鲆的质量安全的各种隐患。提出了规格准确更为细致的大菱鲆放养密度,对其他养殖操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建立养殖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具体措施。估计了大菱鲆养殖业户的工厂化养殖管理模式与工厂化养殖大菱鲆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符合程度,得出其符合率在31.02-78.82%之间,可以推测体系运用于大菱鲆养殖生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同时对养殖大菱鲆的质量、安全及养殖运营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养殖大菱鲆的质量、安全性及养殖盈利情况与符合程度成正相关,可以推测体系的有效运行既能保证养殖大菱鲆质量安全又可以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