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渐得到应用和普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在加速发展,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逐渐成为数学课程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了算法的内容。 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核心。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没有算法也就没有计算机。课程中加入算法内容,可以提高学生有条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计算机语言中的算法成分,这也是信息时代对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算法对于数学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思想和主要特征。因此,《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设置算法内容的同时,还要求在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中也要渗透算法思想,运用算法解决问题,在选修课程中还设置了“中国古代数学瑰宝”和“算法思想的历程”等与算法相关的专题。 算法是数学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研究希望通过访谈、测量、教学实验等方式来探讨算法内容的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建议。 研究中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和对参与标准制定和算法实验的专家、教师的访谈,探索课程中加入算法内容的意义,并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算法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国际比较。研究中还编制了参考教材用以进行教学实践,并利用自制的问卷对被试学生进行了前后对比测试,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教学实践和测试表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算法内容的学习,加之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论证了算法加入到高级中学数学课程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二、对学生的兴趣取向、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两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确定学生的兴趣点在于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内容,同时,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学生没有对数学形成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他们的学习方式还是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缺乏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教育评价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第三、调查并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及困难产生的原因。调查问首都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高中新课程中算法内容相关问题的研究卷显示,“个人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考试的影响”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学生认为会产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解决一般性问题和具体问题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缺少从问题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能力和训练,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鉴于以上结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较为单一的角色,不仅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领导者”,还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并且应能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注意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研究部门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合理的课程,并且改进评价方式,使评价的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能力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