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丹参酮 IIA(Tanshinone IIA, Tan IIA),它属于菲醌类化合物。近年来,Tan IIA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及其他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1]。由于Tan IIA属于强脂溶性成分,难溶于水,遇光、热时易分解,透皮吸收差,极大的限制了其药效的发挥[2-3]。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Nanostructure lipid carrier, NLC)是一种新型脂质纳米给药系统[4],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皮肤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制备了丹参酮II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n IIA-NLC)及其凝胶剂,并对Tan IIA-NLC及其凝胶剂进行了初步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本文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了Tan IIA-NLC,通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最终确定工艺条件为:避光条件下,5.86%GMS和2.94%Miglyol?812水浴加热成熔融状态,再向其中加入0.10%Tan IIA原料药,混匀后作为油相。将1.00%的F68溶于蒸馏水中,加热至相同温度,作为水相。在70℃的条件下,将同温度的油相滴入水相中,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20 min,转速为2000 r·min-1,将得到的初乳以13300 r·min-1的转速高速剪切5次,每次1 min,再在12000 psi条件下均质循环6次,室温下用流动水冷却固化,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所得纳米粒粒径为(182±1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906±0.0245),Zeta电位为(-27.8±5.4)mV,包封率(EE)为86.44±9.26%,载药量(DL)为0.98±0.18%, DSC及XRD的表征结果均表明Tan IIA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NLC中。 本文对Tan IIA-NLC的光稳定性及体外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LC能显著降低光对Tan IIA的降解,光照24 h后仅下降7.04%;体外释放试验显示, Tan IIA-NLC具有先突释后缓释的释放行为,72 h累积释放量为52.28%;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在24 h时,Tan IIA-NLC的药物累积透过量低于Tan IIA溶液,但其在表皮的药物滞留量是Tan IIA溶液的3.06倍;Tan IIA在一定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aCaT细胞增殖,与同质量浓度的Tan IIA溶液相比, Tan IIA-NLC对HaC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 本文采用直接溶胀法制备丹参酮 II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凝胶剂( Tan IIA-NLC-gel),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最终确定工艺条件为:称取0.68 g卡波姆940置适量蒸馏水中溶胀24 h,再依次加入Tan IIA-NLC50 mL、氮酮1.17 g、丙二醇8.95 g,混合均匀,边搅拌边加入20%三乙醇胺,直至pH值为5.5~6.5,最后加适量蒸馏水至100 g,即得皮肤滞留量为(17.12±2.38)μg·cm-2的Tan IIA-NLC-gel。凝胶复溶后的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198±15)nm,0.218±0.022,(-43.5±4.6)mV;凝胶的pH值为6.07±0.11,粘度系数为(45.2±3.8)Pa.s,符合外用制剂的标准;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Tan IIA-NLC-gel的稳定性较好(室温放置90天);药效试验结果显示Tan IIA-NLC-gel在抗银屑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