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诠释、定位与主体身份——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纪录片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lzx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出现了体制内及独立纪录片的分野。本文对纪录片创作中纪录、诠释与定位进行呈现、比较,试图发现体制因素如何制约、影响主体与创作,从而造就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格局与现状。全文分引言、导论篇、分论篇、个案篇、结语篇5篇共8章。 导论篇共两章,为全文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第一章对纪录、诠释、电视纪录、电视诠释、主体及定位等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限定,指出电视纪录与电视诠释是电视表达与交流活动的起点,是纪录片的基本语言;纪录与诠释受到被传播主体选择、制约的创作主体站位的支持与限制。第二章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体制内与独立纪录片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概述性的回顾,认为1990年代前,电视纪录片是政治意识意识形态的附庸;而1990年代后出现了体制内与独立纪录片之分,体制内电视纪录片,从纪实开始向本体回归、向“老百姓”俯首。1990年代后新出现的独立纪录片,从对边缘人的生活写真,向追求故事化情节转变。 分论篇共两章,呈现体制内和独立纪录片创作中具体的纪录与诠释面貌、客观形态和主观定位。第三章着力在体制内电视纪录片的归纳、分析上,认为体制内电视纪录片是在国家平台上的集体叙事,具体呈现为社会主流的大叙事,是体制拘囿下的集体舞蹈,而作品定位则体现出国家意识形态、精英意识的共谋,并与大众意识合流。第四章对独立电视纪录片进行研究,归纳其创作是社会边缘处的个人纪录,表现为社会边缘的小叙事,存在于自由个体的独立言说,并通过在纪录片中的发言,显示出个我的存在。 个案篇共三章,从体制内、出入体制内外、独立电视纪录片人中各选取一名编导,进行创作研究和访谈。第五章认为周兵在体制的平台上再现了历史文化;第六章指出蒋樾在体制的出入处获得了自由;第七章说明王兵用平常心实现了中国当代工业史的像现。 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具体分析体制支持与控制、体制身份的功能与作用之后,指出体制通过对传播主体的控制,传播主体通过身份的赋予和作品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审核制度,最终决定了体制内不同历史时期体制内电视纪录片的纪录与诠释有所不同。正是体制的分割和传播渠道中审核制度的存在,身份的有与否、得与失、支持与限制、权利与义务等,带给体制内外纪录片创作主体以不同的纪录与诠释的呈现。并认为体制分割所造成的身份差异,带来了体制内纪录片是主流话语关于主流社会的群体纪录与诠释,独立纪录片创作是独立话语对非主流社会的个体纪录与诠释,从而造就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当下的格局与状态。
其他文献
期刊
2015年3月18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发布,调查成果再次使中国国家形象成为瞩目的焦点。国家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总体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
本文以日本动画片为例,对视觉时代的色情与暴力影像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影像——特别是经由媒介所传播的视觉符号,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这些影像中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