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模式自2014年以来迅速火热,成为政府部门在基建和公共服务领域角色转换的重要推手,在拉动投资和调动民间资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17年以来政府一系列文件的严监管,PPP模式的泛化滥用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PPP模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已是步履坚定。在专项债大展身手,为地方融资开前门的背景下,剥离了大部分融资属性的PPP模式也将迎来新生。而随着我国PPP模式在旅游、医疗卫生、公路桥梁、污水治理、环境工程、能源建设等20多个领域内的广泛运用,PPP项目的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于成熟。截止到2019年12月全国PPP的总投资额已经累计达到了16.4万亿元,PPP项目模式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并且激活了社会资本,节约了政府投资,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但该模式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PPP物有所值论证不足、财政能力不匹配、公私风险分配不均以及社会资本项目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PPP项目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项目管理新模式,现如今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逐渐被审计所重视。从PPP项目的立项、特许权设立、契约书立履行、政府采购、资金收付、资本运营以及相关经济责任等,应成为现代审计的新目标和新重点任务。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报道的数据显示我国违法违规PPP项目案例高达4000多例,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PPP市场亟待加强完善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发挥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为PPP项目的质量和运营绩效提供保障。而传统审计模式往往只侧重于事后财务审计,缺乏对PPP项目工程的事中控制和事前预防审计,不能有效的监督PPP项目建设中的决策、投标、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致使PPP项目最终的理想投资期望很难实现。因此论文基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以物有所值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PPP项目W污水处理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内容和关键风险因素的深入研究,分析W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的主要风险点,构建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的理论框架,从风险导向审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阶段审计的时间点和关键内容,优化了W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审计路径。在归纳和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PPP项目投资额巨大、项目周期长等原因,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审计,并提出完善PPP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计监管体系、提升PPP项目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建议,以期为理论界进一步开展PPP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