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分析——基于微博和微话题的考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舌尖热潮”,它不仅传播了饮食文化,增强了观众对各地饮食风俗的了解,随之产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也获得出乎人意料的反响。它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民食物为载体通过食物的生产和制作展现在观众面前,彰显中国人的处世原则、生活哲理和价值观,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它令我们意识到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深深的扎根于日常生活中,由此构建了牢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自豪,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无论身在何处都向往这个“家”。《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和由此掀起的“舌尖”效应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考察它的传播在促进观众感知文化和认同文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将这股能量持续不断的燃烧下去产生更大的文化力量将有巨大的文化意义。片中对多元文化的共享和包容,传达的“和”的文化观符合时代的潮流,也是当今全球化发展需要借鉴的。  本研究是基于微博和微话题上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讨论而建立起对该纪录片的内容认知和其背后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首先文章对该片的传播概况进行介绍,分别从创作定位、传播渠道和传播影响三个方面讲述纪录片初始的创作和播出后观众和社会的反响。其次是对调查方法、内容和过程的叙述,对微话题的传播及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性的概述并加以分析,通过选取新浪微博和微话题为样本,并结合深度访谈的方式来探讨年轻网友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微博反响。最后,网友对该片的文化感知和认同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一方面,纪录片的碎片化和生活实景方式使观众对妈妈菜、故乡和地方习俗产生具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他们对劳动者、亲情和故乡情的共鸣。另一方面,从以上具体的文化感知上升到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反映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透露着思想深处对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认同,《舌尖上的中国》以饮食为切口开阔人们的思想,巩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为无数缺失家的归属感的人找到精神的归宿。  
其他文献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品,同时也具备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本文以电影的文化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作为研究出发点,以“电影发行创新发展模式”为研究议题,在对中国电影发行
期刊
非政府组织美好的愿景要达成就必须落到具体的项目中。本文以教育类非政府组织“担当者行动”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审视其在新媒体环境和网络组织结构的双重变化影响下的组织传播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的高速进程,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然
辫子是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身体部件与政治象征,是研究晚清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主要研究晚清中国报刊中的剪辫叙事,进而研究其中有关民族主义的建构。  本文研究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