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学中,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被称之为“代沟”或“代际冲突”,它是社会变迁中的一种实际存在,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在荧幕上频频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影像中,这一话题已成为其间情节发展的主线。换言之,现实世界那些关于家长里短的矛盾,关于不同代际人的碰撞和冲突已演绎成更深沉的影像表达。代际冲突是代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代、各种社会形态中都客观存在。从社会学层面来看,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代人社会化速度的差异,以及两代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所备条件的不同。因而它不仅是一个年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代际冲突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而将其作为叙事主题的影像作品也日益增多。不论是早年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还是近几年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媳妇的美好宣言》与《小爸爸》等,都是影像与代际冲突相结合的文本典型。不过,由于语境的不同,代际冲突在影像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传播学视阂出发,代际冲突作为一种影像文本,还可以被归结为父子(女)冲突、母子(女)冲突、婆媳冲突与祖孙冲突等主要类型。通过文本结构的设置、情节冲突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建构,这些影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故事,同时也传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诉求主要包括:弘扬行孝意识、强化女性地位,以及表现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城乡关系的失衡。基于笔者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类影像大多都能迅速吸引受众眼球,因其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的认同心理、窥视心理和娱乐心理。而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看,由于“自身的文化框架”各不相同,受众会选择以不同的立场来对这些影像进行解码,其中主要存在倾向式解读、协商式解读与对抗式解读等三种模式。而无论受众如何解码,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影像开始呈现出娱乐化和妖魔化等弊病,其“扎堆”现象也带来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和对家庭关系的焦虑与恐慌等负面影响。鉴于此,我们对影像中的代际冲突现象进行学理层面的反思就成为必然且必须的事情。湖南卫视去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就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代际冲突不一定要拿来渲染或放大,将更多的镜头置于代际间的沟通、交流和关爱,或许,更能够有效促进代际和谐,以及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之同时,我们还应该对代际冲突母题进行一定的继承、揉和与创新。随着丁克、少子、单亲、老龄化等家庭模式的日趋增多,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婚恋剧”、“育儿剧”与“亲子剧”等将应运而生,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