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临床上常呈慢性状态。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氯胺酮因其镇痛强、毒性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现有多种学说,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是中枢敏化机制,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中枢敏化的形成和疼痛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实验模拟Bennett and Xie设计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CCI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通过观察假手术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以及模型制备成功后给予氯胺酮组(K组)三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神经传导速度、电镜下坐骨神经超微结构以及脊髓背角GAP—43等指标的的变化,探讨氯胺酮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更具针对性的疼痛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5只,体重200±20g,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第一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C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第二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CCI法即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制备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第三组氯胺酮组(K组)于CCI模型制备成功后3-21天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制备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mg/kg将麻醉大鼠后,参照CCI法,将大鼠左侧卧位固定于实验操作台上,股部去毛,切开右下肢股骨中段皮肤,分离肌肉,暴露出右下肢坐骨神经。选择坐骨神经分支前1cm主干位置,以4-0铬制羊肠线松扎4道,间隔1mm,以神经外膜轻微受压但不阻断血管为度,打结时可见肢体微微抽动。造模完成时对侧下肢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预防感染。三组分别于术前(T0),术后3天(T1)、7天(T2)、14天(T3)、21天(T4)五个时间点,每组随机抽出5只大鼠,测量其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麻醉后暴露大鼠坐骨神经,测量完神经传导速度(NCV)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取出的坐骨神经首先进行肉眼观察,制成标本后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取出的L4-6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利用RT-PCR法检测GAP-43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GAP-43蛋白的表达量。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机械缩足反应域值(MWT):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均出现跛行、轻度爪外翻以及舔舐等痛性行为学表现。相比于手术前,CCI组和K组于手术后第3天到21天各个时间点MWT均降低(P<0.05);相比于C组,CCI组和K组于术后第3天到21天MWT均降低(P<0.05);相比于CCI组,K组MWT于术后第7天开始升高(P<0.05),直至实验结束。2神经传导速度(NCV):相比于手术前,CCI组和K组于术后第7天到第21天NCV降低(P<0.05);相比于C组,从第7天开始CCI组和K组的NCV降低(P<0.05);相比于CCI组,K组从第7天开始NCV升高(P<0.05)。3电镜观察C组神经结构完整,髓鞘板层规则;CCI组在第7天时髓鞘变薄分层,髓索、微丝、微管变少,14天时髓鞘明显变薄,髓索、微丝、微管明显变少,甚至出现髓鞘脱落轴突断裂;K组于14天时情况开始好转,髓鞘增厚,髓索微丝微管增加,21天时情况明显好转,髓鞘增厚、板层开始规则出现,髓索、微丝、微管明显增加。4大鼠脊髓背角GAP-43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C组相比,术后第3天开始,CCI、K组的GAP-43蛋白的表达量均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相比,K组GAP-43蛋白的表达从第7天开始降低,到术后的第14天显著降低,至实验结束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大鼠脊髓背角GAP-43蛋白的mRNA的变化与GAP-43蛋白的变化基本一致,与C组对比,CCI、K组术后各时间点测得的GAP-43蛋白的mRNA表达上调(P<0.05),与CCI组比较,K组注射氯胺酮后的于第3、7、14、21天均表达下调(P<0.05)。结论:1腹腔注射氯胺酮可有效缓解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痛2氯胺酮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GAP-43蛋白的表达上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