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将神经干细胞(NSCs)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于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后对脊髓损伤区神经轴突的修复作用,从而为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联合治疗组和EPO组,每组10只大鼠;另外,每组增加3只大鼠以作备用,即每个实验组大鼠数为13只,建立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EPO组大鼠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而NSCs组大鼠则在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脊髓损伤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联合治疗组大鼠则在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脊髓损伤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同时给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应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和荧光金(FG)分别在术后35 d和46 d进行皮质脊髓束顺行和逆行追踪。术后56 d处死各组实验大鼠,进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免疫荧光染色和荧光金(FG)荧光显微镜观察来评估脊髓损伤区神经轴突的再生情况。同时分别在术后3d、7d、14d、28d、42d和56 d采用BBB评分法评价实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多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生物素葡聚糖胺(BD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联合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可观察到大量的再生神经轴突,其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红色荧光,并有一部分再生神经轴突穿越损伤区到达远端;NSCs组大鼠脊髓损伤区仅观察到有少量的再生神经轴突,并没有观察到有神经轴突通过脊髓损伤区到达远端;EPO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偶可观察到有散在的再生神经轴突;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则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的神经轴突再生。荧光金(FG)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大鼠的大脑皮质中可观察到有少量被FG标记的锥体细胞和神经轴突,它们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金黄色荧光,其余3组大鼠的大脑皮质中则没有观察到被FG标记的细胞和神经轴突。BBB评分结果显示:脊髓横断损伤后3 d各组大鼠的BBB评分均为0分,各实验组大鼠BBB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脊髓损伤后7 d、14 d、28 d、42 d和56 d,EPO组大鼠BBB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s组大鼠BBB评分结果分别与EPO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7 d、14 d、28 d、42 d和56 d,联合治疗组大鼠BBB评分结果分别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6 d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观察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大鼠其肢体运动协调、规律,后脚掌可负重,但无法使躯体抬离地面;NSCs组大鼠肢体运动及协调功能欠佳,多数大鼠后脚趾呈弯曲状、负重功能欠佳,仅少数大鼠后脚掌可负重;而对照组与EPO组大鼠肢体运动及协调功能较差,为不协调、无规律的滑动。 结论: 将NSCs移植与腹腔注射EPO联合应用于脊髓损伤大鼠后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轴突的再生,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且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较单纯N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