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志清曾称白先勇是当代短篇小说家少见的奇才,可见其短篇小说的巨大魅力。19世纪80年代,白先勇的文学作品开始在大陆传播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至今,已蜚声国内外。在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中,白先勇塑造了繁复多姿的女性形象。起伏跌宕的童年经历使白先勇对时间的敏感异于常人,同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同性取向使他对于女性表现出更多的悲悯情怀。“女性”与“时间”这对元素在创作主体的影响下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呈现出了特别的状态。本文结合亨利·柏格森的时间理论以及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女性时间”对白先勇小说中女性时间的构建策略,时间形态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探讨了白先勇女性时间的特殊性和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作家的创作生平,其作品在大陆的出版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两小节,主要阐述了小说中女性时间的建构策略。第一节,通过女性在线性时间的生存状态得出女性置身于线性时间的不合理性,且女性可以通过对线性时间的忽视与逃离以及截杀方式完成对线性时间的悖离。第二节,阐述女性自身时间的构建主要通过三种基本途径,分别为个体时间的增强、时间的空间化和同质时间的聚集。第二章为女性时间的形态及特征。女性时间场逐渐形成,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借用时间所展示出的大致形状,将女性时间的形态三种类型归结为:“漩涡状”、“蝶状”以及“扇状”。同时对应出女性时间永恒、复现、绵延的特征。第三章论述白先勇小说中女性时间的特殊性,探寻白先勇女性时间的意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进行新的解读,意在探寻女性在时间领域的解放。同时以文本作为案例,探究了对新时间想象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第三部分为结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时间的价值和对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