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注塑技术可用于生产微小或含微细结构的塑料制品,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和易实现批量化生产等优点。目前,微注塑制品已被广泛用于微流控装置、生物医疗、光电通讯和微机电系统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关于微注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艺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制品复制性能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循序渐进地从聚合物材料的流变特性、不同纵横比微结构的复制性能、微结构的表面形态以及微注塑制品的结晶形态等方面,对微注塑过程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设计了小纵横比微结构,通过改变成型材料、工艺参数以及几何参数,研究了微结构的复制性能。研究表明:不同材料微结构的高度复制率有明显的差别,PMMA成型微结构的高度复制率在4.4~99.5%范围内,而PP成型微结构的高度复制率均大于92.3%;对于PMMA,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速度对微结构高度复制率有较大的影响,而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影响很小;对于PP,熔体温度和注射速度对微结构宽度复制率的影响最为明显,而模具温度、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影响较小;几何参数中,微结构的纵横比和位置对复制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改变微结构的布置形式、截面形状、表面粗糙度以及工艺参数,进一步研究了大纵横比微结构的复制性能。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工艺参数下,垂直布置微结构的填充长度要大于平行布置微结构的填充长度;按照三角形、矩形和半圆形截面的顺序,微结构的填充长度逐渐增大,并且这种现象在平行布置形式中更为明显;当微型腔表面粗糙度增大时,微结构的填充长度相应减小;此外,由于熔体填充阶段残余气体的阻力不同,两种布置形式中工艺参数对微结构填充长度的影响有所不同。为了研究微结构的表面形态,对各种条件下成型的微结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如下现象:平行布置微结构的表面非常清晰与光滑,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表面缺陷;垂直布置微结构的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面缺陷,并且表面缺陷程度与工艺参数、熔体在主型腔内的流动方向等因素有关,提高熔体温度与(或)注射速度能改善甚至完全消除此类表面缺陷;短射实验表明:成型微结构表面缺陷的产生主要与微流道入口位置的熔体温度和熔体压力以及微流道内熔体的冷却速率有关,而与微结构本身的截面形状关系不大。借助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不同尺寸注塑制品内部的结晶形态。对于普通注塑制品,整个厚度上晶片都呈无规则排列;当制品厚度逐渐减小时,从制品的表层开始逐渐出现取向晶片结构,并且取向晶片的密度随制品厚度的减小而增大;对于厚度仅为175μm的微注塑制品,在整个厚度上均出现了“类串晶”微晶结构。最后,本文结合实际研究了微流体混合器和精密光学透镜的成型过程。研究表明,掌握微结构的复制性能及形态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对微注塑实际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