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沼湿地是初级生产力较高、物种较为丰富、食物网结构和碳流途径十分复杂、并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盐沼湿地初级生产不仅支持着盐沼湿地内部的食物网,而且对河口及滨海次级生产起着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然而,对于哪类初级生产(藻类和维管植物)是盐沼湿地食物网的能量基础、以及盐沼湿地对河口及滨海渔业生产的支持程度,仍然没有一致的结论。长江口具有丰富的盐沼湿地资源,但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些湿地初级生产对河口次级生产的营养支持作用。另外,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正在快速入侵长江口盐沼湿地,这种C4维管植物入侵将对盐沼湿地食物网及其营养功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对长江口盐沼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出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运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长江口盐沼湿地(崇明东滩和九段沙)主要优势大型无脊椎动物和游泳动物的食源,评估了盐沼湿地初级生产对河口重要经济游泳动物的能量贡献、揭示了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湿地大型无脊椎动物食源的影响、估算了动物消费者的营养级和构建了长江口盐沼湿地的简化食物网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外来入侵C4植物互花米草具有最高的稳定C同位素比值(-12.64±0.04‰),2种土著C3植物芦苇(-27.12±0.19‰)和海三棱蔗草(-27.73±0.35‰)有最低的δ13C值。微型藻类(底栖微藻;-20.02±0.07‰;浮游植物;-22.80±0.28‰)的δ13C值介于C3植物和C4植物之间。2.维管植物和微型藻类(包括底栖微藻和浮游植物)是4种优势游泳动物(鮻、斑尾刺虾虎鱼、中国花鲈和脊尾白虾)的重要食源。对于鮻和斑尾刺虾虎鱼,盐沼维管植物比微型藻类贡献了更大比例的有机碳,并且入侵C4植物互花米草对这2种经济鱼类的食源贡献率超过50%,显著高于土著C3植物的贡献。3.5种优势大型无脊椎动物(菲拟沼螺,中华拟蟹守螺,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和红螯相手蟹)的δ13C值在土著植物(芦苇与海三棱蔗草)群落和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群落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入侵植物群落中,这5种消费者主要同化互花米草和底栖微藻的混合有机碳源。而在土著植物群落中,微型藻类(主要是底栖微藻)是这5种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食源。互花米草入侵长江口盐沼湿地改变了这些优势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构成,并可能由此改变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的能量基础,即由入侵前以藻类为主转变以互花米草碎屑和藻类的混合有机碳为主。4.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具有3个营养级(TL),18种无脊椎动物和4种鱼类为初级消费者(TL2),营养级介于2.0~2.7之间,平均营养级为2.4。2种大型无脊椎动物和7种鱼类为次级消费者(TL3),营养级介于3.0~3.9之间,平均营养级为3.4。此外,鮻、中国花鲈、四指马鲅和窄体舌鳎等鱼类的平均营养级均随个体生长而增加,表明在生活史过程中,这些鱼类发生了食性的转变。5.底栖微藻和互花米草碎屑是盐沼植被区沉积物取食者(螺类和蟹类)的主要食源。在光滩和潮沟中大多数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游泳蟹类的主要食源是微型藻类,但互花米草也为一些双壳类和蟹类消费者提供了食源。不同游泳动物种类对盐沼湿地初级生产的依赖程度明显不同。6.本研究构建了长江口盐沼湿地营养结构图谱和简化食物网模型。31种动物消费者可以划分3个营养层次,17种动物为碎屑/藻食性(TL<2.6),7种动物为杂食性(2.6≤TL≤3.0),7种动物为肉食性(TL>3.0)。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存在两条主要的碳流途径;(1)碎屑食物链;C4植物碎屑/底栖微藻→碎屑食性/杂食性动物(多毛类、小型蟹类、簸和脊尾白虾等)→肉食性动物(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和窄体舌鳎等);(2)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底栖微藻→双壳类软体动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鱼类/肉食性鱼类。其中,碎屑食物链是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的主要能流途径,而互花米草和底栖微藻是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的能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