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er)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强大的危害能力和适应能力,从1998年首次入侵我国海南省到目前为止,已对我国南方的棕榈产业和环境绿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探讨了不同恒温条件下(15℃、18℃、21℃、24℃、27℃、30℃、33℃、36℃)红棕象甲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变化,分析种群在高低温驯化后其耐寒性和耐热性的变化,测定了温度驯化后幼虫在其体内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从而揭示不同温度对红棕象甲种群生长动态的影响,明确红棕象甲幼虫个体的温度耐受性是否具有可塑性以及是否存在高低温交互耐性的现象,并探究其分子机理。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预测红棕象甲的物种分布和入侵扩散趋势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红棕象甲的野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两性生命表理论(age-stage,two-sex life table theory)分析发现,在27℃条件下饲养,红棕象甲的种群参数值均为最高,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0152 d-1、1.0153 d-1、16.67卵/头、183.3 d。综合各温度下种群参数值认为,红棕象甲生长的最适温区为27-30℃,在该温度范围内,红棕象甲种群的增长潜力最大;在15℃和18℃条件下,红棕象甲不能完成生活史。2.红棕象甲幼虫高温(47℃)和低温(-4℃)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11min和6 h。红棕象甲幼虫在0℃分别驯化1h、3 h、6 h后,其存活率分别高出对照组41%、48%、49%;高温驯化之后的结果与之相似。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幼虫的耐寒性和耐热性是具有可塑性的。将红棕象甲幼虫在0℃条件下驯化3 h之后再暴露于极端高温47℃ 10 min,其存活率同样比对照组高出25%;高温驯化之后的幼虫在极端低温处理之后的死亡率也是明显降低。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存在高低温交互耐受性的现象,即其耐寒性增强的同时耐热性也随之增强。3.经过高温驯化(40℃,1.5 h)或者低温驯化(0℃,3 h)后,红棕象甲体内hsp70-1、hsp70-2、hsp70-3和hsp90这四个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低温驯化之后幼虫体内hsp70-1、hsp70-3和hsp90基因的表达量基本保持不变,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hsp70-2基因表达为对照的4倍左右;高温驯化之后幼虫体内hsp70-1、hsp 70-2、hsp70-3和hsp90基因全部都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的7倍、9倍、7倍和30倍。这说明热激蛋白在红棕象甲对极端温度条件的耐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高低温驯化对红棕象甲耐寒性和耐热性的提高的作用机理有可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