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贸易结构深度和广度的扩张,全球化生产网络不断演进,生产片段化趋势日渐显著,同时生产的地理特征呈现出分散和集中的快速更迭。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各国消费模式的差异使国际贸易为消费国提供了转移污染的机会,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和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贸易中生产的多为高含碳产品。另一方面,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发达国家可以消费他国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本国的最终需求或中间投入,粗放型的贸易结构和跨国投资为转移减排压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消费者责任原则视角研究碳排放责任问题能够为中国参加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也有利于使更多的成员国参与谈判形成一致意见。本文使用双边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消费端入手研究1995年至2011年中国在与39个国家或地区贸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划分各自负担的责任比例。文章首先对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生产、消费碳排放进行整体分析,继而对重点贸易国碳排放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再次,分别从进口、出口、部门等角度分析中国的贸易碳排放情况,并将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排放量在国内与国外之间进行比例划分。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对中国生产和消费侧排放数额总体成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传统工业部门的是主要源头,也是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较高的部门,是未来实现减排目标的重点治理行业。在同39个成员的贸易过程中,中国的贸易碳排放责任比例将大幅下降,承担的责任普遍在30%以下,中国可以少承担70%以上的减排责任。最后,文章对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倡导公平合理的贸易责任划分原则、优化贸易结构、重视对高失衡度产业部门的调整、创新节能减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