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监管当局逐步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控制金融体系过度繁荣和萧条,维护金融稳定。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完善,一方面,人民银行于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对于跨境资本流动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中。在此背景下,为给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文对目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本文以2011-2017年207家银行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要求、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比例和贷款价值比上限这几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贷款增速、广义信贷增速、房地产价格增速及其顺周期性的调控效果,并对政策工具在不同子样本中的有效性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全面分析中国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抑制系统性风险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的效果,但大部分情况下政策工具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性风险。具体来看,贷款拨备率仅能有效调控银行贷款增速及其顺周期性;拨备覆盖率能够有效抑制银行贷款增速和房地产价格增速,并对它们进行逆周期调控;存款准备金率是几种政策工具中效果最理想的;流动性比例可以有效抑制银行贷款和广义信贷激增及其顺周期性;资本充足率和贷款价值比上限只有在控制广义信贷增长及其顺周期性方面才是有效的;此外,大多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于东部地区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有效性更强。最后,本文对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政策工具,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