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种密度对蚯蚓湿地处理剩余污泥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剩余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同时,亦具有较大的经济和资源潜力。围绕剩余污泥的双重特性,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资源化处理处置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传统的污泥处理工艺存在运行成本高、处理处置不彻底以及二次污染等风险。近期研究表明,垂直流蚯蚓湿地(以下简称蚯蚓湿地)是一种生态安全、经济高效的剩余污泥处理技术,符合我国碳中和的理念。然而在该系统中,植物与蚯蚓之间的密度关系对其运行效果的影响并不明确,运行机理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实验蚓种,选用菖蒲(Acorus calamus)为供试植物,构建蚯蚓湿地处理剩余污泥,通过比较蚯蚓接种与植物种植的不同密度,探明不同的蚯蚓和植物的密度对剩余污泥去除效果的影响,探究蚯蚓与植物协同作用下蚯蚓湿地的最佳运行工艺,并揭示最优工艺条件下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的去除机理。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比较种植高、低密度菖蒲和接种高、低密度蚯蚓的4组蚯蚓湿地,探讨植物和蚯蚓的密度对蚯蚓湿地处理剩余污泥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菖蒲密度组对剩余污泥中总固体(TS)减量率达到58.56~80.47%,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83.03~97.14%,显著高于低菖蒲密度组(P<0.05);同时,对总磷(TP)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88.18%。另外,高蚯蚓密度组对剩余污泥TS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56%和92.42%,显著高于低蚯蚓密度组(P<0.05)。可见,在蚯蚓湿地中,当植物或蚯蚓中的一种生物密度恒定时,提高另一种生物因子密度会提升湿地对剩余污泥的处理效果。基于上述结果,以高植物密度搭配高(高植高蚓组)、低蚯蚓密度(高植低蚓组),低植物密度搭配高(低植高蚓组)、低蚯蚓密度(低植低蚓组)的4组蚯蚓湿地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蚯蚓和植物协同作用下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高植高蚓组、高植低蚓组、低植高蚓组和低植低蚓组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TS的减量率分别达到55.80~79.96%、58.56~80.47%、56.25~84.13%和54.17~74.19%,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3.30~94.63%、83.03~97.14%、83.70~98.47%和77.28~90.42%。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高植低蚓组出水中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和类芳香族蛋白物质荧光峰值降幅最大,分别降低了44.32%和80.78%。同时,高植低蚓组出水腐殖酸和富里酸的比值(PⅤ/PⅢ值)最高,其出水的胡敏酸和富里酸比进水分别增加了5.27倍和22.97%。研究发现,蚯蚓与植物的密度均最高时,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的处理效果并非最佳,而高植低蚓组蚯蚓湿地处理效果最优。为揭示蚯蚓与植物的协同作用处理剩余污泥的机理,将各组蚯蚓湿地反应器进行拆解,对基床和滤料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内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组成。结果发现:高植低蚓组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中有机质的累积量最大,其蚯蚓粪表层和底层对有机质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18.85%和19.24%。高通量测序结果揭示,蚯蚓与植物的协同作用会明显改变蚯蚓湿地内部微生物群落组成。高植高蚓组的Chao1指数较低植高蚓组高出16.23%,高植低蚓组Chao1指数较低植低蚓组高出12.25%。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蚯蚓湿地主要细菌菌门,占比分别达到35.91~38.23%和18.60~23.82%。高植低蚓组中优势菌属有Rhodanobacter、Pseudomonas、Thermomonas和Pseudochrobactrum,丰度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5);另外,其与环境信息处理相关的优势功能菌群丰度高于其余三组,与新陈代谢相关基因丰度占比达到47.50%。以上结果表明,蚯蚓与植物密度搭配对蚯蚓湿地内微生物种群结构有影响,且高植低蚓组可明显改变蚯蚓湿地内优势菌属属种并提高其相对丰度。综上所述,蚯蚓湿地中不同的生物密度会影响其对剩余污泥的处理效果,单一提高蚯蚓或植物的密度会提升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的处理效果,但植物和蚯蚓的密度均增加时,其处理效果并非最佳。研究证实,蚯蚓湿地中蚯蚓与植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且高密度植物和低密度蚯蚓搭配的蚯蚓湿地对剩余污泥的截留性能最高,体系内部微生物种群结构合理,进而对剩余污泥具有较优的处理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工业源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使细颗粒物得到更有效地去除,在工业除尘过程中常常使用预处理技术促使细颗粒物粒径增大。异质凝并技术利用过饱和水汽增大颗粒粒径,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富有应用前景的预处理技术。但是,对于表面疏水的颗粒来说,异质凝并效果通常较差。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改善颗粒的表面润湿性,促进异质凝并过程。表面活性剂种类繁多、分子结构各异,通过实验筛
学位
新型绿色氧化剂高铁酸钾在去除污染物时既是氧化剂,又是助凝剂,在降解有机物后利用还原产物可对水中无机污染物进行协同去除。本研究利用湿式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优化了制备条件;分别选择双酚A和磷酸盐作为水中的有机和无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高铁酸钾对双酚A的降解效果并进行降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计算,对比了水中有无双酚A条件下高铁酸钾对磷酸盐的去除效果;探究了不同浓度共存物质对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
学位
随着纳米银的大规模应用,其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污水处理厂进水的纳米银含量逐年增多,纳米银的抑菌性可能会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功能微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污水处理厂的高效运行。为探究纳米银对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的除磷效能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构建EBPR系统,选取不同浓度的纳米银(0 mg/L、0.5 mg/L、1 mg/L、2 mg/L、3 mg
学位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北部,流域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横跨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黄河流域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上游地区仍然存在着土地荒漠(沙)化的问题。黄河流域土地荒漠(沙)化面积约为流域总面积的25%,中度和重度荒漠(沙)化土地面积占据了17.5%,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域内地区的发展。黄河流域
学位
传统脱氮技术需要外加碳源来提高脱氮效果,提高成本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MMOX)技术是一种能耗低、脱氮能力强的新型脱氮技术,具有产泥量较低,无需外加碳源的优点,且厌氧氨氧化菌(An AOB)是自养菌,但An AOB菌却易受环境因素的干扰。鉴于金属离子能增加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提高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因此
学位
随着工业革命不断掀起浪潮,大批金属矿被开采和冶炼,金属加工业、机械制造业、钢铁生产业等行业也在快速发展,铜污染最首要的途径就是直接或间接排放重金属废水,将污染水质及其周边土壤,在动植物体内富集,人类通过食物链食用后对器官组织造成多种损伤。目前,研究者们普遍采用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法、氧化还原法和吸附法等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铜。采用吸附法不仅操作简便、能耗小,而且设计灵活、处理效果好、成本较
学位
CO2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同时,CO2的持续上升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研究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变化规律对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全球农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8%,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测量及其对环境变量的响应对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理行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气象数据、和
学位
航空货运在货物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内及国际间的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航空货运量进行的科学预测是航空公司制定基础设施规划和总体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货运量数据呈现的高波动性、非平稳性和非线性特征,导致预测的准确性难以保障,这使得建立科学而又稳健的预测方法成为了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因此,为有效降低航空货运量预测中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分析现
学位
微塑料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环境来源及生态环境风险已被广泛研究。轮胎磨损微塑料是环境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另一种以相似途径进入环境的鞋底磨损微塑料却被忽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塑料材质鞋底因具有轻便性被广泛生产,而其在日常穿着中不断磨损释放的微塑料排放于环境后可富集毒性污染物,进一步被水生生物摄食后可能造成潜在生理毒性。本文研究EVA鞋底微塑料的实验室老化及对菲的吸
学位
消毒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可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手段。然而,消毒剂的大量使用,使其不可避免地与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作用,形成种类繁多的消毒副产物(DBPs)。水体DBPs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多种毒性较大且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DBPs已被多国环保机构列为监管对象。因此,不断发展快速有效的DBPs分析方法,对于水体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