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且常见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伴随症状。由于疼痛、环境敏感等原因,偏头痛的频繁发作可能对患者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头痛的反复发作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当前偏头痛患者的中枢损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形态学的差异上,然而对于疼痛的白质纤维束传递通路研究较少。偏头痛患者对于疼痛传递的白质通路的异常严重影响其后期临床疗效,白质通路不同的损伤程度可能导致患者后期对于相同临床干预呈现不同的治疗效果。研究偏头痛患者白质通路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更好的设计治疗方案。 本文试图考察偏头痛患者白质损伤与头痛活动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种子点进行概率跟踪分析个体差异因素对疼痛白质通路的影响,因此,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方法,采集偏头痛患者及其健康对照组的影像学数据集,借助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考察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的局部白质损伤情况,并进行全脑各项分数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头痛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考察偏头痛患者与临床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偏头痛患者和健康被试存在差异的区域和与临床指标相关的区域的交互作用,讨论白质损伤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2)针对偏头痛患者上述存在交互作用的区域,选取种子点基于概率型跟踪方法进行跟踪,分析纤维束上FA值、体积与头痛活动的相关性。选出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区域进行二次概率型纤维束跟踪,并分析纤维束体积与头痛活动的相关性,得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偏头痛患者存在损伤的白质通路。 基于TBSS的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偏头痛患者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和放射冠部位的FA值均明显降低,表明胼胝体各部位和放射冠部位的神经纤维结构的完整性发生了改变。基于全脑相关的结果显示,偏头痛病人的FA值与疼痛平均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包括胼胝体压部,放射冠,内囊前肢,内囊后肢等。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感兴趣区域进行纤维束跟踪,跟踪结果显示由胼胝体到放射冠之间的白质通路存在异常,并与头痛平均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胼胝体与放射冠区域位于大脑的疼痛处理区域,对疼痛的传递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的该白质通路存在损伤,对进一步研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