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肢体的严重损伤所合并的各类组织缺损是临床解决的重点难题,肢体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十分困难,尤其是按临床需要构建一个与缺损组织相类似的复合组织是须解决的课题。预构复合组织瓣是一种按一定的需要和设想,经过设计,不受血管分布区的限制的组织瓣:通过手术的方法将知名的血管或含知名血管的筋膜、肌肉等组织移植于没有轴型血管的供区的某一层次,或将复合肌骨组织瓣移植于含有知名血管束的组织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血管化后,将非轴型组织瓣供区人为地转化为轴型组织瓣,成为具有一定功能、要求和特性的复合组织瓣,再按轴型血管组织瓣移植,使其更便于损伤组织的修复,更完美地恢复患者的功能与外形。为治疗四肢严重损伤所并发组织缺损,本实验设计了含肌肉、血管、神经、骨骼、骨膜的预构复合组织瓣的动物模型,并进行异位移植,修复肢体肌骨组织缺损。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实验用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共24只,雌雄不限,2~3月龄;体重2.5~3.0kg。按拟移植物,随机分为3组:A组:10只,拟植入预构复合肌骨组织瓣;B组:10只,拟植游离骨块;C组:4只,单纯制造前肢骨、软组织缺损,以做对照。麻醉方法:动物用3%戊巴比妥钠按1ml/kg经兔的耳缘静脉实施麻醉,术中及术后注意观察兔子的呼吸频率和幅度。手术方法:A组第一次手术:麻醉后,下腹部、腹股沟及后肢内侧区脱毛剂备皮;碘伏消毒术区,随机取后肢内侧行弧形切口至膝关节处。显露股内侧肌群和股外侧肌群前内侧,切开股内侧肌即可直视股骨,自腹股沟开始,于屈肌肌群之间,分离出股动静脉、股神经;继续分离股动静脉,直至找到至股内侧肌中下三分之一段的分支血管,多可见动静脉伴行的骨神经分支,分离肌肉,自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锯取长1cm的股骨(为方便锯取股骨,可于股直肌止点处切断股直肌,上翻,截骨后缝合),于屈肌间分离出血管蒂。取肌骨瓣后,股骨缺损处以合适长度、直径克氏针插入髓腔,充当髓内针固定。如血管蒂过短或位置不合适,应断蒂与管径相仿股动静脉分支吻合。向上翻转肌骨瓣,置于盐水纱布上,观察5~15分钟;硅胶片包裹后,将肌骨瓣向下方移位,置于深浅两层屈肌肌群之间预构,肌骨瓣末端与深筋膜缝合固定,切口皮肤对合缝合,肌肉不缝合。刀口以庆大霉素湿敷,多层无菌纱布包扎。A组第二次手术:在第1次手术后7~14天后,行第2次手术。沿原切口进入,逐层分离,小心显露预构肌骨复合瓣,然后断蒂、修整后异位移植于兔前肢预制的桡骨肌骨缺损处,同时将预构瓣内血管、神经与前肢血管、神经吻合,吻合后继续观察5~15分钟。缝合后以1cm×10cm木板充当小夹板固定患肢。断蒂前随机选取两只兔子行血管染色,观察预构瓣血运。B组:随机选取兔前肢,脱毛剂备皮、消毒,于兔前臂桡骨侧中上三分之一处锯下长1cm桡骨,去除骨膜,生理盐水浸泡后回植回原处,以7#丝线捆扎于尺骨固定,缝合,包扎。C组:单纯锯除1cm桡骨,适量切除肌肉,制造四肢骨质缺损动物模型,作为对照。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在第1次手术后7~14天后,行第2次手术。取原切口,在肌肉间仔细分离、显露植入组织瓣的起始段和植入端。将此预构瓣掀起展平放置于生理湿纱布上,观察10~20分钟。血管染色观察:实验组中随机选出2只行血管染色,显微镜镜下观察肌肉、血管、骨块的着色情况。影像学检查:移植术后2周、4周、8周、12周,将动物捆绑或处死(第12周)后进行挠骨正位X线拍片,记录骨缺损生长情况。组织学检查:移植术后4周、8周、12周随机分批处死新西兰兔,行影像学检查后,分别取骨缺损断端骨质标本和软组织标本,切片观察。结果:A组异位移植后有2例失败,其余均异位移植成功。影像学、组织学观察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证明A组骨痂出现时间,断端皮质桥接时间,骨髓腔出现时间,均早于B组;A组成骨细胞、新生骨细胞数量和出现骨岛的数量多于同期B组。8周、12周A、B组X线检查结果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次实验建立了肢体损伤的兔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完成了预构复合肌骨组织瓣的建立、移位并获得存活。此动物实验证明了携带神经、血管束、肌肉、骨膜、骨骼的预构复合组织瓣的可行性。预构复合肌骨组织瓣异位移植于兔桡骨骨缺损处,影像学、组织学、统计结果证明其加速组织缺损的修复再生,缩短骨缺损愈合时间。预构复合组织瓣位置较隐蔽,预构的组织瓣具有骨质支撑作用,组织瓣蒂耐扭曲及牵拉。预构血管的管径可选择相对比较大的,可以提高组织瓣移转时血管吻合的成功率。预构组织瓣可不受正常血管供区的限制,按需要构制复合肌骨组织瓣,且形成的组织瓣质地好,易于塑形,为难治性复杂组织缺损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同时供区遗留功能障碍少。处理难愈创面及肌肉、骨骼组织缺损,以及建立符合受区要求的复合型皮瓣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