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31B/Cu扩散钎焊工艺及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铜双金属焊接件兼顾Mg、Cu的优异性能,在工程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镁和铜的熔点相差较大,镁的活性强,物理、冶金相容性差,接头强度不足。因此,镁合金/铜异种金属接头的应用受到限制。根据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本文以30m的Al箔、Zn箔作为中间层,采用真空扩散钎焊炉,对AZ31B镁合金/T2纯Cu进行扩散钎焊实验,通过SEM、EDS、XRD、显微硬度、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中间层扩散钎焊工艺参数与接头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钎焊接头的形成过程。首次以Al箔、Zn箔作为中间层,利用扩散钎焊方法实现了AZ31B/Cu异种金属的冶金结合,降低了AZ31B/Cu直接进行扩散钎焊的温度,分别降低了100℃、150℃。以Al箔为中间层对AZ31B/Cu扩散钎焊接头,界面扩散区的宽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焊接温度450℃、保温时间120min、压力为2.5MPa的条件下,接头扩散区的宽度最高达到500m。在接头AZ31B侧依次形成-Mg、(-Mg+Mg12Al17)共晶组织、Mg12Al17金属间化合物,在Cu侧依次形成-Cu固溶体,AlCu4金属间化合物。接头界面扩散区的硬度呈梯度分布,最高硬度达到了185HV。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当焊接温度为450℃、压力为2.5MPa、保温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65MPa,约为AZ31B镁合金母材的40%。焊接接头断口出现在中间扩散层区域,并且断口呈现出沿晶界断裂的解理混合型断口。以Zn箔为中间层的AZ31B/Cu扩散钎焊接头,随着焊接温度和保温时间的的升高,扩散区的宽度越宽,共晶组织越细小。在焊接温度410℃、压力为2.5MPa、保温时间50min的条件下,接头扩散区的宽度达到最大值200m。接头显微组织从AZ31B侧向Cu侧依次为先共晶相-Mg、(-Mg+MgZn+Mg2Zn11)共晶相、Mg-Zn金属间化合物、Cu5Zn8金属间化合物、-Cu固溶体。接头界面扩散区的硬度呈现中间高、靠近母材两侧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当焊接温度为410℃,保温时间为40min的条件下,接头的显微硬度达到最大为350HV。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规律,当焊接温度为410℃、保温时间为40min、压力为2.5MPa条件下,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了最大值45MPa,约为AZ31B镁合金的26%。焊接接头断口出现在Cu基体一侧,并呈现脆性-韧性混合型断口。扩散钎焊接头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固相扩散阶段,二产生共晶液相并铺展阶段,三凝固形成接头阶段。
其他文献
种子包衣能够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基于此,2016年河南省安阳县农业局根据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安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小麦种衣剂对比试验,旨在为该地农业生
<正>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
<正>2010年,罗伯特·L.卡内罗(Robert L.Carneiro)对自己的限制理论进行了重要修订。4他认为地理环境上,比较起那些受到严格限制的地区,没有受到那么严格限制的地区存在着人口
煤矿地理环境非常复杂,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很容易发生事故,而瓦斯是煤矿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因此,对井下作业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钛烤瓷修复体美观、安全、价格低廉,是当前口腔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由于钛-瓷结合强度达不到镍铬合金烤瓷的强度,导致钛烤瓷义齿在临床中尚未得到广泛使用,而瓷与钛基体的有
学业拖延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因目标与实际行为间的失调导致学业任务的延迟或脱离,从而使学习者产生负面情绪的行为。研究者大都采用问卷法和测量法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偏失,主要体现在:将主导当作预设;认为教师主导要以提高学生成绩为前提;过
镁合金以其低密度、高比强度、优良的导热性、可回收性、抗电磁干扰及优良的屏蔽性能等特点,被誉为新型“绿色工程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国防军事、3c产业
本文介绍了2016年新版《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的内容,着重针对家电行业的挑战与应对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该法规的内容提出几点看法。
感染性休克是一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且死亡率超过50%,是危重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严峻形势,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