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文论体裁中隐喻翻译的研究。以《文心雕龙》及其四个英译本为研究素材,自建语料,通过对语料进行隐喻的分类和标注,并借助语料库软件Antconc3.2.4w检索得出数据,考察《文心雕龙》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和文体功能。翻译中最基本且最特殊的问题就是隐喻的处理,但是隐喻翻译的研究与隐喻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其一,隐喻翻译研究的专著极少,涉及文论体裁的研究更是少见;其二,研究焦点局限在意义、形式、成分、类型以及在言语修辞中的作用,少有深入探讨意象在表现隐喻时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三,研究性质多为定性研究,较少量化分析。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隐喻的翻译,探索其文体功能有助于挖掘文论体裁的文体风格以及译者个人的风格特征,从而为拓宽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层面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将“跨域映射”理念扩展到译本喻体意象间的映射,即把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当作“源域”,把英语译文中的喻体意象当作“目标域”,汉语隐喻的喻体只要能够“映射”到英语译文中,让读者得到与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那么我们的隐喻翻译就达到了传递意象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检验隐喻翻译恰当与否的衡量标准。 对于隐喻的分类,本研究主要是借鉴了意象的分类,以及参考相关研究对《文心雕龙》中部分隐喻的分类。研究发现《文心雕龙》中出现的隐喻类型有以下十四种:典故类、动物类、植物类、自然山川类、身体器官类、生命之喻、艺术类、工艺器物类、测量单位类、建筑类、地理类、感官类。须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的生命之喻即人化,也就是“以人喻者”,所以单独列出。然后我们对各类隐喻进行标注,并借助语料库软件Antconc3.2.4w检索。研究发现17篇文章中的隐喻共200个,其中典故类隐喻,动物类隐喻,以及生命之喻的数目均为13,各占原文隐喻总数的6.5%;身体器官类隐喻的数目是18,占隐喻总数的9%;事件类隐喻数目为22,占总数的11%;自然山川类隐喻数目为23,占总数的11.5%;植物类隐喻数目为32,占总数的16%;工艺器物类隐喻数目为52,占隐喻总数的26%;其他类别的隐喻所占比例均在3%一下,这里不作列举。可以看出,在这些隐喻类别中,工艺器物类隐喻数目最多,植物类隐喻其次,自然山川类隐喻位居第三。从这些隐喻类别的多样化可以看出《文心雕龙》作为文论体裁的一种特点。研究发现刘勰大量使用借助自然山川,植物,工艺器物,以及生命类意象来表达隐喻,以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通过创造的意象或形象来阐述创作要义。刘勰的创作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天人合一”和“感物说”的基础上的。感物说的立足点是物我为一,强调心对物的支配和能动作用,为文中出现较多的生命之喻以及工艺器物类隐喻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横向比较了四位译者对原文隐喻意象的处理。从隐喻意象再现的角度看,宇文所安译本的再现率最高,占原文隐喻总数的99.5%;杨国斌译本最低,占隐喻总数的81.5%;黄兆杰和施友忠译本处于两者之间,相差不大,各占90%和89%。宇文所安在多数情况下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保留原文的隐喻意象,括号中辅以文内注加以解释说明。既能让英文读者看出一点原文的样子,又不会让译文太过僵硬而影响理解。而杨国斌在翻译时注重译文的清晰、流畅、优雅,所以对于某些影响译文效果的隐喻意象,他选择省略,只译出原文隐喻的意思。四位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但是从隐喻意象再现角度看,宇文所安做得更好些。 本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对文体学翻译研究有所贡献。理论上,本研究选取隐喻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借鉴诗歌中意象的类别对文论中的隐喻进行分类,通过将概念隐喻中的“跨域映射”扩大到源域跟目标域意象之间的映射,来探讨隐喻意象的分布和翻译规律。方法上,本研究尝试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采用了多种科学分析工具,包括Antconc3.2.4w,为隐喻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