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经济转型,不仅是世界发展史的难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身处山西这个被称为“资源诅咒样本”的地区,耳濡目染资源的繁荣带给人民的福与祸,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资料,却也走入了增长与发展的死胡同。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孕育了凯恩斯主义诞生至今,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得到空前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最重要的调控手段得到了严格的理论推演并且指导了其后美国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复苏与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的迅速扩张,金融作为资源的属性被逐渐揭示,频发的金融危机也印证了金融资源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财政制度的职能赋予了其特殊的使命,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协调性,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与效果,而对二者协调性的研究,也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以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资源理论与金融协调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论、协调论与理论分析法,以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为对象,对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机制进行研究。传统资源观对自然资源的界定显然已经不足以代表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内涵,也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政府与企业的行为边界,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以财富存量与增量重新配置为核心的租金分配体系,是经济领域的重大发现,也是事关社会公平的重要任务,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也不例外。金融系统对效率的贡献被世界公认,而财政的内在本质要求提供公平的环境,二者对租金分配体系的重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由此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便是必然要求。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协调层次的划分,本文的协调,是基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为目标的协调,不考察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问题。金融资源要素的划分与功能属性,现代金融观对金融资源的属性界定,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以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为原则的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有线性与发散性的功能效用区,二者的协调作用于以货币资源、资本资源为对象、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商业金融体系,通过商业金融体系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力,为经济系统提供效率因素,为社会系统提供公平要素,是二者协调的线性路径。论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资源型经济及其金融与财政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且提出了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是资源租金的分配问题。其后,选取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的代表变量,以山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资源型省份内蒙与黑龙江、非资源型型省份浙江与广东作为参照对象,研究了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结论表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信贷供给的作用更为明显;而现行山西省财政支出推动了经济增长,却恶化了产业结构,因此应当改变财政支出的结构;运用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应当以商业金融的信贷供给为依托。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融、财政协调机制。首先对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分别对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职能与任务进行了分析。金融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旨在推动社会财富存量的重新配置;财政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旨在通过对社会增量财富的重新配置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任务。最后,对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且构建了通过商业金融体系作为媒介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论文从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视角,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局限性,立足于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将其定位为一种可以配置其他资源的资源,并从理论上构建了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机制框架。论文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创新性地构建了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协调实现机制的策略层次。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一切行动准则,以金融制度供给带动金融系统效率的提升,以财政制度供给调整商业金融的投融资意愿,以商业金融的功能推动租金重新分配,以租金分配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以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策略层次,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对货币政策、差别利率与信贷供给以及财政收支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方法,提出了其协调的路径,以商业银行作为媒介,构筑了资金池,并且详细分析了资金池的供给机制、使用机制以及补偿机制,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导。此外,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方法初步构建了金融、财政制度协调推动资源型经济经济转型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