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发于农业基础之上的文化,它有着鲜明的地方性色彩,是特定地域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特定的价值观念、民间艺术与文化景观为表现形式,在乡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情感培育、人格熏陶、社会教化与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乡土文化理应成为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乡土文化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而言,乡土文化对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主体与话语权,内容与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有着制约作用;而地方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恢复、传播与创新乡土文化的积极意义。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对彼此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乡土文化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但在现实情况中,其实施现状与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在以长沙县农村初中为对象的实践调查中,笔者发现:地方课程的设置与乡土文化之间并未能达到和谐统一,农村地方课程设置面临着价值取向的国家化和城市化、课程内容背离乡土、课程设置权利主体单一化、课程实施的形式化与课堂化以及课程评价单一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针对实践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把面向乡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从课程内容上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且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主体性,在促进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现多元化的同时,以各级教育部门为主体,在农村地方课程设置方面建立责任制作为保障,才能够使乡土文化与课程设置的结合真正成为现实,才能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