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调查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比较骨科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异同,为今后选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改善骨科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提供依据。2.在治未病理念下,将穴位刺激调控法运用于骨科围术期的患者,并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方法防治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的效果。以期探求一种安全、有效并能改善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方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9年3月~6月行择期手术的345例成人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评估患者围术期的整体和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中文版(FIRST-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疼痛评估尺收集患者其他资料,比较骨科所有患者入院前和围术期的睡眠质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另外,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进行分类后比较不同类骨科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第二部分: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行择期手术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试验的腰椎疾病和关节疾病患者71例,干预组35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患者在接受科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自入院日起至出院日实施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科室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评估PSQI评分、SAS评分;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早上患者醒后留取唾液标本测定醒后唾液皮质醇(SC)浓度;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下午15时~17时评估患者前一晚的AIS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第一部分:以PSQI评分为基础,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入院前(P<0.05),有59.4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有13个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使用助眠药物(OR=12.829),焦虑(OR=9.107),同室患者及家属影响(OR=4.043),身体不适(OR=3.423);其它影响因素(P<0.05)包括:女性,婚姻状况,疾病种类。将患者按照疾病分类后,以PSQI评分为基础,腰椎疾病、关节疾病、四肢骨折、颈椎疾病患者中分别有71.43%、60.98%、57.14%、46.15%的患者在围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合PSQI评分和AIS评分得出,围术期腰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最差,颈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好,四组患者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存在动态变化;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焦虑是四肢骨折、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PSQI评分1.1 PSQI的七个维度评分和总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催眠药物评分外,其他维度和总分不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评分在围术期存在升高趋势。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睡眠质量维度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2,P=0.043),说明干预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分别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8,P=0.212;F=0.014,P=0.905;F=1.300,P=0.265),说明干预组与对照组评分无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干预组的增幅小,对照组的增幅大。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的组别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入院前,两组患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1.000,P=0.327;F=1.000,P=0.327;F=2.080,P=0.161;F=0.667,P=0.421);围术期,两组患者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5.200,P=0.031;F=4.522,P=0.043;F=5.200,P=0.031;F=12.960,P=0.001),说明干预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1.2.以PSQI评分为基础,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比较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1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1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对照组有6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4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变化相对稳定,并且整体水平优于对照组。2.AIS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A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8,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I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084,P=0.022),表明两组患者AI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AIS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当日晚和预术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3.240,P=0.083;F=3.198,P=0.085);术日晚和术后1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9.897,P=0.004;F=4.399,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3.唾液皮质醇(SC)浓度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S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6,P=0.02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SC浓度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694,P=0.028),表明两组患者SC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SC浓度进行比较显示,入院第2日早、术日早、术后1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无统计学差异(F=2.823,P=0.104;F=1.981,P=0.171;F=3.720,P=0.064);术后2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有统计学差异(F=5.974,P=0.021),干预组SC浓度低于对照组。4.焦虑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31,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焦虑评分升高。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5.991,P=0.021),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增幅较大,干预组的增幅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焦虑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2.842,P=0.103);出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411,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5.疼痛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1,P=0.01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疼痛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322,P=0.285),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组别进行主效应分析,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57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一部分: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入院前,并且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分为四类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不同且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不同类别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骨科医护人员应结合各类疾病睡眠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第二部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能够有效防治腰椎、关节疾病患者在围术期出现的主观睡眠障碍。该方法安全、可行、易操作,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