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城市微气候质量受到普遍关注,现代城市气候学的研究表明,城市形态,尤其是街道空间形态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城市形态层面控制设计和建设,使热岛效应得到缓解,成为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现行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指标体系中,以控规控制地块容量,辅以城市设计导则优化城市空间,然而很少考虑城市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和微气候质量的优劣对城市形态的反馈,而且非量化的控制条例在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结合微气候研究领域中对城市街廓空间形态的相关成果,建立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指标体系,对获得优质城市空间非常重要。 通过对街道空间形态(形)与城市热岛效应(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调整街道空间要素以达到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但这种“形”与“数”的关系研究,需将“形”针对性地量化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数”与“数”之间的分析。天空开阔度在作为描述街道空间形态的量化指标时,被证明与热岛效应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这为街道空间形态如何作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搭起了桥梁。目前,从气候学角度利用天空开阔度来指代城市街道空间形态并分析其对热岛效应影响的研究较多,而街道空间形态与天空开阔度之间“形”与“数”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则相对欠缺。 本文的研究是以南京为例,量化总结并分析街道空间中各形态要素与天空开阔度的关系,寻找控制天空开阔度的几何要素,进而从城市形态的角度达到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为街道空间的设计提供城市微气候方面的依据。在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利用Rhino-Grasshopper搭建起估算街道中天空开阔度的实验平台后。本文分别从居住建筑围合的街道和公共建筑围合的街道两类主要的、且空间界面差异较大的街道空间形态入手,分别分析各自街道空间中影响天空开阔度的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街道空间设计策略。鉴于住宅围合的街道所呈现的秩序性,本文通过对住宅形状、尺寸、沿街布置方式、道路路幅等类型的总结、建立起参数化模型,分析并比较街道几何参数与天空开阔度之间联动变化的状况,从而得出控制天空开阔度的方法。而针对公共建筑围合的街道形态的复杂性,本文则根据一定数量的切片分析,通过道路路幅、街道贴线率来量化街道形态、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两个要素与天空开阔度的相关关系,最后得出公共建筑形成的街道空间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