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逆针灸”这一概念成为一个焦点,引起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所谓逆针灸,是指预先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机体的某些腧穴进行刺激,以提高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并产生阻抑或减轻随后疾病对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作用。其具有良性刺激源的特点,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它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在针灸防病保健中的具体体现与验证,是极具应激理论研究与开发的方法。大量实验证明:逆针灸对免疫失调性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调节细胞因子,以达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的目的;可延缓机体的衰老,提高机体组织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预示着“逆针灸”在预防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更年期综合征为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阶段过渡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并可伴发心血管疾病、妇科肿瘤等并发症,属中医学中“绝经前后诸症”的范畴。针灸能够缓解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已被得到证实,且其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多环节产生作用,具有疗效可靠,经济方便,无副作用的优点。但目前,从预防角度在适当时期对妇女机体进行逆针来防止、减轻临床症状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还比较少,因而如何从根本上减缓肾元不足,天癸将竭的急进状态,帮助妇女应对机体这个特殊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本实验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龄鼠作为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通过逆针关元穴,运用放射免疫、组织病理学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技术,观察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行为学,子宫、卵巢形态学(子宫、卵巢组织HE染色),子宫、卵巢指数,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各相关指标的影响,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初步探讨逆针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部分规律与机制,从而探讨逆针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意义,为临床针刺防治更年期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组大鼠在造模期间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皮毛色泽较晦暗,毛发略显凌乱,饮食明显减少。体重增长加快,体重增长百分率明显上升(P<0.05,P<0.01)。逆针关元穴后,大鼠活动、饮食增加,皮毛色泽及凌乱程度有改善,体重增长缓慢,体重增长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P<0.01)。 2.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卵巢形态学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2.1 子宫组织病理学:自然组大鼠的子宫内膜有明显的鳞状上皮化生,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减少,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肌层平滑肌排列紊乱,血管减少,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逆针关元穴后,大鼠子宫内膜的大部分为单层柱状上皮被覆,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比较多,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肌层比较厚,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比较多的血管,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 2.2 卵巢组织病理学:自然组大鼠的卵巢的生发上皮薄,细胞明显的减少,卵滤泡明显逆针对自然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脸研究的减少或消失,卵巢萎缩和纤维样化。逆针关元穴后,大鼠卵巢的生发上皮较厚,卵巢内可见卵滤泡,有少量的结缔组织。3.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卵巢指数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随增龄均显著下降(P<0 .05,P<0.01)。逆针关元穴后,大鼠子宫指数、卵巢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P<0.ol)。4.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血清E2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P>O.05),子宫E2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清FsH、LH水平及下丘脑GnRH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逆针关元穴后,血清E2水平逆针14、16月龄组显著上升(P<0 .01),逆针12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 .05);子宫E2水平逆针14、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且逆针16月龄组较逆针14月龄组上升幅度明显,逆针12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FSH水平逆针16月龄组显著下降(P<0.01),逆针12、14月龄组均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LH水平逆针12月龄组显著下降(P<0 .01),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逆针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O.05);下丘脑GnRH水平逆针14月龄组显著下降(P<0 .05),逆针12、16月龄组均呈下降趋势(P>O.05)。5.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下丘脑和子宫p一EP水平,血清和子宫IL一2、TGF及子宫TNF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TNF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逆针关元穴后,下丘脑和子宫p一EP水平明显上升(P<0.05,P<O.ol),逆针12月龄组较逆针14、16月龄组上升幅度明显,尤其是在下丘脑更为突出;血清IL一2逆针14月龄组明显上升(P<0.01),逆针12、16月龄组均呈上升趋势(P>0.05);子宫IL一2逆针12月龄组明显上升(P<O.01),逆针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 TNF水平逆针12月龄组明显上升(P<0.05),逆针14、16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子宫TNF水平逆针12月龄组明显上升(P<0.01),逆针14、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血清TGF水平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