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DLBCL患者在治疗反应以及预后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异质性,不同的免疫亚型及ki-67、bcl-2的表达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免疫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的应用DLBCL生存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上述基于传统化疗的预后指标有待重新评价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免疫学标记及免疫学亚型的预后价值,以及利妥昔单抗对免疫组化标记预后意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86例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完整的初治DLBCL患者病例资料,重新进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CHOP)及免疫化疗组(RCHOP),所有患者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5RO,CD3,CD5,CD20,CD79a,bcl-2,ki-67,bcl-6,CD10,MUM-1的表达,并按hans分型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GCB、non-GCB亚型,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探讨并比较bcl-6,CD10,MUM-1的表达以及免疫学亚型、bcl-2、ki-67、国际预后指数等指标在两组DLBCL患者的预后意义。结果:1.186例DLBCL患者化疗组84例、免疫化疗组102例,5年OS分别为42.86%、65.6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11,P=0.008)。2.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OS分别为58.82%和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82,P=0.004);免疫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OS分别为72.97%和6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94,P=0.101);进一步分析显示,non-GCB亚型中免疫化疗组5年OS显著优于化疗组(?2=7.385,P=0.007),但GCB亚型中两种治疗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04,P=0.253)。3.低危组107例,其中化疗组47例,免疫化疗组60例,进一步分组,化疗组中GCB型(19例)和non-GCB型(28例)5年OS分别为63.16%和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31,P=0.216),免疫化疗组中GCB型(21例)和non-GCB型(39例)的5年OS分别为80.95%和7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762,P=0.383);进一步分析显示,GCB及non-GCB亚型中化疗与免疫化疗组5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867,P=0.352;?2=2.828,P=0.093)。高危组79例,其中化疗组37例,免疫化疗组42例,进一步分组,化疗组中GCB型(15例)和non-GCB型(22例)的5年OS分别为40.00%和2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78,P=0.045),免疫化疗组中GCB型(16例)和non-GCB型(26例)的5年OS分别为62.50%和4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72,P=0.150);进一步分析显示,GCB及non-GCB亚型中化疗组与免疫化疗组5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336,P=0.248;?2=1.873,P=0.171)。4.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化疗组,ki-67≥60%(HR=0.910,95%CI=1.334-4.623,P=0.004)、IPI高危组(HR=0.669,95%CI=1.059-3.599,P=0.032),在免疫化疗组,ki-67≥60%(HR=0.858,95%CI=1.078-4.521,P=0.030)、IPI高危组(HR=1.203,95%CI=1.609-6.889,P=0.001),两组ki-67、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5.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组non-GCB亚型中bcl-2阳性组较bcl-2阴性组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而其它各亚组bcl-2阳性组与bcl-2阴性组生存无差异。结论:1.免疫组化法将初治DLBCL分为两种免疫亚型,对于早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免疫组化分型预后预测意义可能较以往有所降低。2.利妥昔单抗可显著提高non-GCB型DLBCL患者的疗效,但是对GCB型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3.DLBCL患者免疫学标记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无论在化疗组、免疫化疗组ki-67≥60%以及IPI高危组均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而bcl-2联合免疫学亚型对预后有一定提示意义。4.利妥昔单抗可改善DLBCL患者non-GCB亚型伴bcl-2阳性患者预后。在non-GCB亚型,利妥昔单抗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优势,可能与该亚型bcl-2过表达有关,进一步提示利妥昔单抗可能克服bcl-2过表达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