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分析技术,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效应,并初步分析其规律和机理,为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探寻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男性大学生30人,正式测试前通过测试教学视频熟悉测试过程,整个实验共进行3阶段测试(每阶段分别间隔1周),每阶段均进行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腰背肌耐力测试采用静态负荷耐力试验(Biering-Srensen test,BST)进行。全程测试同步采集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sEMG信号。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首先进行BST测试,测试后,俯卧位休息5min,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再进行第二次BST测试;1w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电针委中阶段):首先进行BST测试,测试后,俯卧位采用针灸针(规格40mm×0.25mm)同时针刺双侧委中穴(取委中:股二头肌肌腱和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凹陷,当腘横纹中点处),得气后不做任何行针手法,立即接电针仪,调节电流强度至肉眼可见肌肉轻微收缩或受试者耐受。采用电子针灸治疗仪(华佗牌SDZ-II型、苏州),予疏密波,频率60Hz,行电针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BST测试;再1w后,进行第三阶段测试(电针假委中阶段):首先进行BST测试,测试后,俯卧位针刺双侧腘横纹中股二头肌肌腱内侧5min,其余操作同电针委中阶段,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BST测试。电针委中阶段和电针假委中阶段操作前预行委中穴定位,并将电针操作控制在30s内,以尽量缩小三阶段间操作时间的误差。间隔1w内,嘱受试者维持日常作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剔除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测试时出现腰背肌疲劳或疼痛等不适者(本研究无剔除和脱落受试者),以避免前后两阶段测试间相互干扰。整个实验由4人同步完成:分别操作测试用多功能手法治疗床、关节活动度测量尺、针刺与电针仪和表面肌电图仪。观察指标:三种不同干预方式下BST测试维持时间及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结果]1.三种干预方式下BST测试维持时间比较:第一次测试较第二次测试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委中阶段较空白对照阶段、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阶段较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第二次测试较第一次测试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委中阶段较空白对照阶段、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阶段较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有效提高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抗疲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