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三针配合耳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短期疗效观察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眼三针配合耳穴及眼眶外经穴配合耳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短期治疗的影响,探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对比两组治疗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分配的信封法,拟纳入近视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眼三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眼眶外经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组)36例。2组均以双侧取穴,5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进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其中试验组取眼Ⅰ、眼Ⅱ、眼Ⅲ穴,配合耳穴眼、肝治疗,对照组取攒竹、瞳子髂、四白,配合耳穴眼、肝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1次后、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视力,治疗前与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眼部临床症状各项(视物不持久、干涩不适、异物感、酸胀不适、畏光流泪)评分、眼部临床症状总积分,安全性分析、依从性分析,以对比疗效。结果:1.研究共纳入受试者72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7例。研究中试验组剔除/脱失5例,对照组剔除/脱失6例,最终完成61例,其中试验组30例(59只眼),对照组31例(62只眼)。2.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视力、眼部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及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完成后,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组内的比较:视力治疗前与治疗1次后、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部临床症状各项评分、眼部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完成后,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组间的比较:治疗1次后、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比较,P>0.05,两组视力无显著差异;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比较视物不持久、干涩不适、酸胀不适、畏光流泪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比较异物感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部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相较对照组起效快且疗效较显著。5.总疗效评定:试验组痊愈4例,有效3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64.41%;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3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62.90%。结论:1. 眼三针配合耳穴及眼眶外经穴配合耳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短期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2. 针刺眼三针配合耳穴优于针刺眼眶外经穴配合耳穴;3.两种疗法对视力的疗效相当;4.两种疗法对于异物感评分疗效相当;5.对于视物不持久、干涩不适、酸胀不适、畏光流泪症状评分及眼部临床症状总积分,针刺眼三针配合耳穴优于针刺眼眶外经穴配合耳穴,且起效较快;6.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及依从性均较好;针刺可以作为改善视功能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延缓近视的发展,帮助患者更好的预防和恢复,在此方面眼三针配合耳穴治疗起效更快。
其他文献
硒是化妆品中的限用物质。应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痕量的硒,样品用硝酸和高氯酸消解,盐酸可以使硒()还原成硒(),硒()与硼氢化钾反应产生硒化氢,硒化氢被
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问苏联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文化交流事件,但至今未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国外有学者从某一角度或者研究相关问题涉及到了某些方面的探讨。国内学界也越来越
寻找复杂生物分子网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至今仍是系统生物学领域的巨大挑战。而这是系统性地理解细胞的工作原理并有效地获取细胞状态调控方法的重
<正>一、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寿命的不断延长,各种"富贵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各种血管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快速升高,由此而产生的带有慢性创面的患者越来越多[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据呈指数级增长,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国家决策,大数据技术因此也得到了各大研究机构与企业广泛
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笔者对全国 10城市 3342名成年人进行社会支持程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成年人男子比女子社会支持程度高 ;社会支持程度随年龄而增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肾病科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24例,依照抽签法随机的划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62例)。对照组采用CT造影进行动静瘘的临床监测,观
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人身安全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因此在幼儿园工作期间,安全教育是一项重心和中心工作。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加强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充
本文基于均质混合流假设,通过考虑空穴溃灭过程释放的能量,提出了一种新的空蚀模型,为水力机械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人们以往采用商用软件与实验结合的方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肾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近年发现的与糖尿病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