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不同分期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观察糖尿病引起的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在光学相干断层(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扫描中的形态,定量测定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retinalthickness,RT),并与健康成年人比较。探讨MPV和RT两项指标在DR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MPV与RT在糖尿病各期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DME、判断DR严重程度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月-4月在浙江普陀区人民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80例(159眼),其中男性42例(84眼),女性38例(75眼),通过验光、散瞳查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参照2002年DR的国际临床分型标准,把DM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on-diabeticretinopathy,NDR)、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NPDR)、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PDR),测定其MPV和RT值,并与30名健康成年人比较。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元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观察三组DR患者(NDR、NPDR、PDR组)和健康成年人的MPV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分析MPV值和RT在DR分级和治疗中的意义,并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MPV值和RT在糖尿病各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结果: 1.四组的MPV值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F=10.67,P=0.00,P<0.05,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NDR组与正常组比较: P=0.1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DR与正常组比较,P=0.00,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DR组与正常组比较,P=0.00,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NDR组与NPDR组比较:P=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DR组与PDR组比较: P=0.00,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NPDR组与PDR组比较: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视网膜的厚度正常组为(243.35±11.76)um、NDR组(249.95±10.81)um、NPDR组(279.50±34.67)um、PDR组(305.12±66.01)um。四组的A1-A9视网膜厚度比较:NDR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NPDR、PDR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NDR组与NPDR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NDR组与PDR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NPDR与PDR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3.NDR、NPDR和PDR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与黄斑区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均成正相关:NDR组r=0.54,P=0.00;NPDR组r=0.72,P=0.00;PDR组r=0.85,P=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与黄斑区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不相关,r=0.27,P=0.14,P>0.05,无统计学意义。 4.年龄:四组的发病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性别:四组的性别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是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有临床意义的指标,随着DR程度的加重,MPV值呈增大的趋势。 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DR严重程度有关,DR程度越重,RT增大的几率就越大,RT值大小与是否发生DME密切相关。频域OCT能灵敏的、准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部病变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 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且随着DR分级的加重,相关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