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是大多数恶性血液病根治的基本方法。由于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比例高达10%,HBV感染的人群很可能成为HSCT的供受者。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由于预处理化疗剂量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免疫重建时间长,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风险大,其中一些患者可能发展为暴发性肝炎而死亡。2000年Yeo等提出,细胞毒性化疗期间或之后立即出现肝炎,伴随HBV-DNA水平增加不小于10倍或绝对值达到10~9 copies/ml,并排除其他感染,即可诊断为HBV再激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包括HBsAg、HBV-DNA、HBeAg、HBcAb阳性,使用皮质醇激素、低龄、和男性。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均能有效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拉米夫定作为目前的标准治疗是一种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而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对YMDD突变均有效。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抢先预防治疗优于延时治疗。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情况及相关预防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97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移植前对所有患者均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及肝功能,移植后定期复查肝功能,不定期复查乙肝血清学标志,必要时监测HBV-DNA水平。有HBsAg阳性的患者,在移植前后均查HBV-DNA水平。结果97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3-28个月),总体生存率78.3%。其中供受者均为HBsAg(+)1例占1.0%,供者HBsAg(+)5例占5.2%,受者HBsAg(+)10例占10.3%,受者既往有病毒感染HBcAb(+)34例占35.1%。所有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占2.1%,均发生在既往有感染的患者,占HBcAb(+)患者的5.9%,HBsAg(+)患者未进行抗病毒预防发生病毒再激活为33.3%,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后发生率为0%,HBsAg(-)且HBcAb(+)患者发生病毒再激活为4.2%。供受者均HBsAg(+)组供受者均为HBsAg(+)1例,在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下,移植后随访7个月期间未发生病毒再激活。供者HBsAg(+)、受者HBsAg(-)组供者HBsAg(+)、受者HBsAg(-)4例,均在移植后24小时内及1月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400IU。除1例出现早期疾病复发,其他3例患者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7-8个月),均持续未发生病毒再激活。供者HBsAg(-)、受者HBsAg(+)组供者HBsAg(-)、受者HBsAg(+)9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2-28个月)。3例未进行抗病毒预防,其中1例移植后6个月出现病毒再激活。6例采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其中1例早期复发死亡,剩下的5例均能很好耐受抗病毒药物,未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在移植后的移植后2-8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供者HBsAg(-)、受者HBsAg(-)且HBcAb(+)组供者HBsAg(-)、受者HBsAg(-)且HBcAb(+)24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3-27个月)。随访期间6例死亡,总体生存率75%。HBsAb(+)受者16例,其中1例因为继发性植入失败死亡,其余15例患者在移植后4-27个月随访期间无病毒再激活表现,随访期间3例死亡,生存率为80%。HBsAg(-)受者8例,其中1例患者由于发生病毒再激活引起爆发性肝衰竭而死亡。供者HBsAg(-)、受者HBsAg(-)且HBcAb(-)组供者HBsAg(-)、受者HBsAg(-)NHBcAb(-)共59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3-28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生存率为77.1%,未见发生病毒再激活。结论: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存在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风险,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因素,但供者或受者HBsAg(+)不是移植禁忌,供者HBsAg(+)、受者HBsAg(-)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受者感染,HBsAg(+)受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是安全有效的。